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这个人的诗歌能让曹雪芹刻意模仿 他俩到底谁更牛?

这个人的诗歌能让曹雪芹刻意模仿 他俩到底谁更牛?

时间:2019-12-23 16:29:13

相关推荐

这个人的诗歌能让曹雪芹刻意模仿 他俩到底谁更牛?

这个人的诗歌让曹雪芹刻意模仿,谁更牛?

南国的秋天果然来得很慢:树叶仍绿,鲜花照开,天空透着灰蒙的蓝,却因多了几场小雨,又刮了一场大风,立秋就算过去了,好像一点儿的仪式感都没有。

突然就想起了《秋窗风雨夕》,虽然秋分还早。

唐代有一个诗人,只写了两首诗,其中之一地位很高,所谓“孤篇盖全唐”。他叫张若虚,它是《春江花月夜》。只因它摒弃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抒写了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所以后人不乏模仿之辈。曹雪芹是之一。

秋分时节,天气渐有凉意,黛玉旧疾又起,加之约伴未到,风雨却至,更觉凄凉,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乃名曰“秋窗风雨夕”。

“代”同“拟”,仿作之意,又因乐府中像《秋闺怨》、《别离怨》,只写男女别离的内容,宝玉仍在身边,所以大概是黛玉对未来的一种担忧或是猜测吧?

1-2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3-4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5-6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7-8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9-10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11-12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13-14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15-16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17-18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19-20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此诗开篇(1-4句)点题,亦是文人容易感伤的秋季,画面就定下了悲凉的基调:秋花凋零,秋草枯黄,秋夜漫漫。一个“长”字,凸显孤独与凄苦。而秋日的风雨,又无情地加剧了这种情感。

自然的风雨在黛玉的心里,又何尝不是人间的风雨?自从进入贾府,寄人篱下,“一年三百六十日”,哪天不是“风刀霜剑严相逼”?对这个世界看得通透,却无力改变,纵有治世之才,傲人风骨,却被这无情的风雨打压费掉了!所以黛玉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一腔热血撒于泪烛。

人们都说“景语情语”,黛玉正是借助秋天的景,抒写自己悲苦的情(5--16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三变的秋愁直击林妹妹的心底——“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又或者,柳氏的秋愁只限于离别,而黛玉的秋愁除了离别,还有看不见的风雨,所以她才反复咏叹风雨的凄凉,耿耿难眠的悲苦。“罗衾不耐秋风力”,风雨愈急,伤感的情绪愈浓,怎不叫人肝肠寸断呢?

最后四句(17-18),黛玉的情感已达高潮,泪洒窗纱,敏感的她,已然感觉到未来将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自己情归何处?魂落何方?青春就如这小院一般,一切萧条,美好转瞬即逝。

全诗情景交融,情因景生,非常符合林妹妹身处凄凉氛围中的情感表达。

但是,此诗毕竟是“仿作”,如果和《春江花月夜》相比,真的小巫见大巫了(虽然我是极其喜欢《红楼梦》的,不喜勿喷!)。何来此说呢?

首先,从内容及深度来说,《春江花月夜》(以下简称《春》)描绘了特定环境下(春季夜晚月亮照耀的江边)的美景,表现了游子思妇之情,中间又融入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此诗以“月”为中心,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构成了空灵、幽美、深远的意境,更为可贵的是它表现了诗人的探索精神;而《秋窗风雨夕》(以下简称《秋》)只是写景抒情,哲理反而漏掉了,果然,林妹妹只是活在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注重了自己的情感表达。

其次,情感的基调。《春》虽写了离情别绪,却哀而不伤,笔调趋于婉约,富含脉脉深情:《秋》面对衰败的景色,对现状的无奈,对未来的绝望,林黛玉只能“眼空蓄泪泪空垂”,悲凉与哀愁同在了。

再次,体裁上。《春》是诗人根据旧乐府改变而来,好多人写的乐府诗比如温庭筠等,要么格局小,要么脂粉浓。张若虚却打破了这种旧体诗的空洞与庸俗,“前不见古人”,其成就就显而易见了:而《秋》只是模仿《春》所作,“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曹雪芹还是没有得到“抄”的要义——至少从这首诗来看,的确如此了。

后记:张若虚的诗歌水平当然很高,曹雪芹模仿出来的这首诗,没法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相提并论。可是反过来,你也不能让张若虚拿小说散文跟曹雪芹出来比划比划吧。

亲爱的朋友,您对这些分析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