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胡适白话文之争】胡适与白话文

【胡适白话文之争】胡适与白话文

时间:2022-05-03 09:21:03

相关推荐

【胡适白话文之争】胡适与白话文

胡适与白话文

说起白话文,相信大家都不感到弥生。因为在当今的这个,无论是平常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还是读书写作,我们用的几乎清一色都是白话文,可以说白话文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和血液中,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说起白话文的由来和推行,那么就必须要提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就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胡适,胡适与白话文的关系那是非常紧密的。

胡适照片

胡适先生的一生,在很多方面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比如说文学、哲学、史学和教育学等,但是他对后世最大的贡献毫无疑问应该是大力提倡和推广白话文。胡适对于白话文的推广是不遗余力的,他不仅之满足于宣扬和号召,还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告诉大众白话文的优势和好处。他不管是写学术性的文章还是为报刊撰稿,都是用白话文进行写作,等到后来自己办刊的时候更是异常重视白话文稿件质量。因此,胡适的很多朋友都认为他的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清楚明白。即使我们现在的人去读胡适的文章,应该也不会有多少的困难。这一点也是胡适写作时最为看重的,他曾经评价自己的文章“长处是明白清楚,短处则是浅显”,胡适不追求文章写得多有深意,语言多么华丽。而是要让读他的文章的人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这显示的是他对读者的尊重。

除了写文章之外,胡适还写了很多的白话诗,大多收录在他的诗集《尝试集》当中,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看。总的来看,胡适与白话文之间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关系。

钱穆 胡适

钱穆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有学者甚至称他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钱穆还与陈寅恪、陈垣、吕思勉一起被称为“史学四大家”。胡适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

钱穆照片

钱穆和胡适这两位学术大师一直在斗来斗去,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两位的恩怨情仇。钱穆与胡适二人的不和,根本原因是在于两人的第一次见面。那个时候,钱穆还没有出道,只是苏州中学的一名老师。有一天,胡适受到苏州中学的邀请前去演讲。来演讲之前,一位叫陈天一的老师向胡适推荐了钱穆,并对胡适说,如果去了苏州中学,一定要见见钱穆。

演讲当天,胡适看到了坐在第一排的钱穆,于是便让他上台就座。当时钱穆向胡适请教两本讨论《史记·六国年表》的书,因为钱穆自己找了很久都没找到,这才向胡适请教。但是没想到这个问题胡适也答不上来,整个现场气氛不免有些尴尬。当时出了这么一件事后,胡适由于尴尬下午就离开了苏州,两人之间的不和谐也是就此开始了。

后来钱穆来到了北大历史系教书,这与同在北大任职的胡适就要无可避免的发生正面冲突了。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关于老子出生时间的问题。钱穆与胡适都有自己的看法,两个人都不肯想让,在众人面前争得面红耳赤。但是从这件事开始,两人之间的争论从学术问题上渐渐转移到了人格功击上,这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可理喻,毕竟他们二人都是为人师表的人。

胡适谈保险

保险在现代的生活中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和保险打过交道。最常见的保险有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和信用保险等。总之保险这种东西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保险这种东西进入大概是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了,当时还有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为保险公司做过推广,这个人就是胡适,我们来看一下“胡适谈保险”讲了哪些内容。

胡适剧照

胡适作为当时名声显赫的的大学者,学贯中西,学识渊博,是当时的人们十分推崇和钦佩的一位学术大师。而当时保险这种东西才进入这个中国没几年,人们对于这个新鲜的事物大多持观望的态度,真正买保险的人很少。而保险公司为了推广自己的保险,不得不想尽办法来让更多人了解保险的好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找到了胡适先生,想让他帮助他们在报纸上打一个广告,推广保险这种产品。

胡适先生一开始并没有答应,一是因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喜欢抛头露面的人,第二也不喜欢别人利用自己的名气来推销产品。但是这一回并不是推广一个产品,而是让大众了解保险这种产品,这应该说是一个公益性的广告,于是胡适在经过一番思索之后,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于是在1933年4月9日出版的《申报》上,便出现了由胡适先生精心构思的一则保险广告,这则广告语言精炼,含义深刻。主要告诉了人们,在青年的时候要为老年的生活做好打算,健康的时候要为患病的时候做好打算;而手上有零钱要做好储蓄,为之后的生活做好准备。

这就是“胡适谈保险”的主要内容,他的这则广告在客观上为保险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让人们认识并了解了保险的好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