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15 23:43:40

相关推荐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长亭送别》的学习分析,帮助学生从中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揭示唐诗的艺术特点和构成方式,感知唐诗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了解唐诗的历史背景、形式特征和构成方式;

2. 学习基本的诗歌赏析方法,通过挖掘、分析和研究诗歌的内在结构、意象、情感、认识和文化背景,深化对唐代诗歌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3. 发掘唐代诗歌构成的艺术美学魅力,感受诗歌所表现出的高雅情感和境界,启发学生对于美的追求和美学情感的陶冶。

2.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了解唐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掌握诗歌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感知唐诗的情感表现和文化内涵。

难点:

1. 解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通过语言分析和情感理解发现诗歌的韵律和意蕴。

3. 教学过程

Step1 课前导入(20分钟)

1. 教师介绍《长亭送别》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2. 给学生分发《长亭送别》的诗歌原文,让学生先读一遍,师生口述讨论诗歌内容,强化学生初步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画面感知;

3. 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来了解他们对于诗歌的初步领悟:(1)诗歌的情感表达;(2)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美学特征;(3)与诗歌联想的文化内涵和其他作品的对比。

Step2 课内阅读(20分钟)

1. 教师介绍学生如何读诗的基本方法,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整体结构,让学生个人阅读。

2. 让学生找出“鸟宿”、“山冈”、“秋水”、“寒花”等重要的描绘手法和象征意义,并阐述这些描绘手法和形象所反映出的诗人特定的情感和价值观。

3. 让学生对《长亭送别》与《登鹳雀楼》的异同点,探寻这两首诗歌所反映的唐代文化观、思想观和审美情趣。

Step3 课堂讨论(25分钟)

1. 让学生针对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意象展开讨论,深化对《长亭送别》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来理解王之涣的诗歌追求和文化情怀,启发学生在诗歌背后寻找文化记忆和文化认知资源。

Step4 个人思考(20分钟)

1. 让学生阅读一篇有关《长亭送别》的批注文章,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阅读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解读的维度和视角;

2. 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的个人经历和内心情感出发,结合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谈谈自己对于“离别”、“时间”、“人生”等主题的思考和认识。

Step5 总结(15分钟)

1. 整理本次课堂的要点和收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

2. 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正确认识和理解诗歌的方法和途径,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感知和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4. 教学评价

此次教学应该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即学生的课堂表现、思考、发言、作业和考试等多个因素都应该被考虑在内,以全面评估学生对于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再次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取学生的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以便快速检查学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向。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做小组演讲、写作业和参与文艺活动等形式,来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审美和文化能力的提升。

《长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必修的重点篇目之一,在课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设计一份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教案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把握该诗歌的诗意、艺术特征以及文化内涵,都具有积极地作用。本教案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握【长亭送别】的主旨,了解文化背景,理解构成,感受诗意美。同时,也期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设计思路和策略

本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丰富性的学习抓手,以期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创造和想象力。具体地,本教案主要结合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 探究性教学策略。 本教案通过提问、个人或小组讨论、广交朋友等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诗歌文本中的具体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任务型教学策略。 本教案通过分组合作、小组展示、分析比较等任务安排,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拓展学生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共同解决问题。

(3) 多媒体教学策略。 本教案通过使用多媒体工具,并采用视觉辅助策略,以图片、音频、影像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听、看觉等不同方式获得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具体的教学分析与步骤

3.1 自主欣赏环节

1)激发兴趣:通过介绍诗歌背景和诗人简介,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问问题,预先为学习做准备。

2)个人读诗:让学生独立阅读,通过阅读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境。

3)反思 questioning:要求学生自己评价诗歌特征和审美意义,并且交换意见和感受。同时,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的理解。

3.2 重点分析环节

1)讲解核心知识:通过多媒体辅助,给学生讲解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解释诗歌中难懂的词语,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心灵的感触和社会背景的特征。

2)讨论交流环节:搭建自由的氛围,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提高提问和回答能力,展示个性感受和思考。引导学生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和进行讨论。

3)学生展示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深入分析和比较暗示诗中线索的用意,加深对于诗意及诗意内涵的理解。同学之间通过直接交流调整,学会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3.3 创造性教学环节

1) 同学互相学习环节:通过学生个人、对等合作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学生分享诗歌特征和感悟,扩大学习范畴,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2)诗歌创作环节:鼓励同学们通过模仿或者自己创作一首诗歌,来全面学习诗歌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感状态和分析,对学生的作品给以评价和指导。

4. 课堂总结及评价

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做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总结所学知识、技能和思考的不足。通过提问、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反馈,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而指导后续的教学。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便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和成绩,做好后续的补充和巩固教学。最后,进行鼓励和帮助,引导学生爱好语文,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表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