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江南视点 | 江南文化与江南旅游

江南视点 | 江南文化与江南旅游

时间:2022-10-24 17:35:21

相关推荐

江南视点 | 江南文化与江南旅游

陈尧明原创/地域文化

已故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生前曾作为顾问,为《江南文化》杂志的创刊号题词:“桥外有桥,橹声迢迢;寺外有寺,钟声悠悠。风景待人欣赏,文化待人研究”。余先生题词中抛出的“双待”命题,是摆在我们江南文化和旅游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有人说,旅游是体,文化是魂。没有了文化,旅游就灵魂出窍;没有了旅游,文化就魂不附体。然而,在江南,这块中国最美丽、最富饶的土地上,文化与旅游却始终相伴相生、如影随形。

一、弥散诗词间的江南旅情

“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余光中先生的这首诗,把一个江南游子对母土故乡的深切怀念表现得诗意绵绵。

翻开中国的版图,我们找不到一个叫作“江南”的地方,可是,不管是否到过江南,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江南。那里有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那里有粉墙黛瓦、吴侬软语,那里有数不清的表妹,还有,那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江南的描绘赞美诗文可谓数不胜数、汗牛充栋。

在我们熟悉的唐诗宋词中,“江南”两字就算得上是高频词汇,以至稍受过点正规中文教育的人,总能顺手拈来、脱口而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寥寥数语,文风直白。按理说,这样“言而无文”的作品,是“行而不远”的,可是为什么《忆江南》却能流传千年,经久不衰呢?也许除了“文以人传”的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题材,因为千百年来,这“江南”两字就凝结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那里是梦里水乡、心灵秘境、精神家园。白居易主政杭州期间,曾修钱塘湖堤,蓄水灌地千顷,后世称该堤为“白公堤”。如今,“白公堤”已无迹可寻,杭州人民为了纪念白居易这位“老市长”,将西湖白沙堤与他联系起来,改名为“白堤”。现在“白堤”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杜牧从扬州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虽然是提拔重用,可是离开了扬州的杜牧十分不舍,对于能够留在江南的同僚韩绰颇为羡慕。“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旅途中的张继夜宿小船之上,落月、霜天、江枫、渔火,秋夜寒气笼罩、浸肌砭骨,耳畔传来乌啼、钟声,使夜空更显静谧孤寂。这位难以入眠的旅人,因何心事重重呢?后世的读者并不关心作者的心事,他们只关心审美。在江南,哪怕是羁旅之愁,也是美的。

二、行走山川间的江南旅人

明代画家董其昌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意思是,多读书,多考察实践,开阔视野,才能脱掉一个人的俗气,形成胸中有丘壑的大格局。自古以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求知的道路上形成的一种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在“江南游圣”徐霞客的身上发挥到了极致。

徐霞客从小就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沧海而暮苍梧”的志向。他的父母非常开明,在他考童生落榜后,父亲不仅不责骂,反而乐呵呵地说:“儿啊,你不是立志周游天下吗?想去哪儿就去吧!”可惜父亲在徐霞客19岁时就去世了。

三年服孝期满后,22岁的徐霞客在母亲的支持下,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旅行——泛游太湖。出门前,母亲特意为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并再三叮嘱他“万事谨慎”。为了不让母亲担忧,徐霞客的出行地点以江南一带名山大川为主。他与母亲约定“春草初萌时离家,秋叶染霜时归来。”直到他38岁,母亲离世。徐霞客为母亲守孝三年,后儿子成婚,孙子降生。在承担好重要的家庭责任后,徐霞客感到一身轻松,遂决心完成一件大事——考察祖国地势最为奇特的西南地区。

1636年,51岁的徐霞客准备再次西游,有位叫做静闻的僧人请求与他同行。此前,静闻用自己的血书写了一部《法华经》,他想把《法华经》送去云南鸡足山悉檀寺。两人走到湖广,遭遇劫匪,静闻受重伤。临终前,他抓住徐霞客的手说:“麻烦你将《法华经》送往鸡足山”,徐霞客点头答应。静闻圆寂后,徐霞客将他火化成灰,背着骨灰坛,带着《法华经》直奔鸡足山。有人说:“静闻都死了,你又何必?”徐霞客说:“男儿一诺重千金,岂能食言。”没多久,徐霞客也染上了足疾,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直到1639年除夕,他才抵达悉檀寺。除夕之夜,徐霞客于僧房中听见诵经之声飘然传来,不禁热泪滚滚,喟然叹曰:“此一生已胜人间千百生!”

徐霞客一生行程十万里,足迹遍及江南及21个省,他撰写的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称赞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旅行中,他共探寻306个洞穴,被公认为中国洞穴探险第一人,而《徐霞客游记》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洞穴学著作。然而,徐霞客最重要的价值却在于他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旅行家。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旅游才正式作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迅速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生活中。300余年后,《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三、流传海内外的江南佳话

自唐以来,曾经是荆蛮之地的江南在一次次的战乱和社会大变局中,成为人口流入地、避难首选地。由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农桑发达、交通便利、商业繁华、文教兴盛,以杭州、苏州、扬州、南京等地为代表的江南一带,成为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城市典范,吸引了各地的文人、商贾、游客。到元代,苏杭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外国旅行家们曾相继到此游览,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马可·波罗、鄂多立克、马黎诺里等人。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的人物,从他口述的游记中可以推测,他在中国的里,曾多次到过杭州,也曾在南京、镇江、扬州、苏州等地游历。马可·波罗对杭州情有独钟,他曾详细描述杭州城之规模、商品种类以及城市的环境。而且,他十分熟悉杭州市民的风俗习惯,例如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衣着、饮食、婚丧嫁娶等。马可·波罗也是最早称杭州为“天堂”的外国人。《马可·波罗游记》大大丰富了欧州人的地理知识,古老神秘而富饶的东方大国对14、15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在马可·波罗去世100多年后,他的游记启发了哥伦布的远航探险,并因此发现了新大陆。

鄂多立克修士是继马可·波罗后第二位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人。他此行的目的是觐见元朝皇帝,传递罗马教皇修好之意。鄂多立克抵达杭州后,被这座美丽的城市深深迷住了。他在游记里这样描述杭州:“用我们的语言来形容,这就是天国之城。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坐落在两湖之间。像威尼斯一样,处于运河和环礁湖之间。”“这里人口稠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住房,每幢房子至少可以住一二十人,而且还有私人财产。城外的人口比城内的还要多。杭州城共有十二座大门,一万二千座桥。城内除基督徒外,还有撒拉逊人及各种异教徒。城内食物极为丰富,面包、猪肉、米酒不计其数。”

清朝乾隆皇帝也偏爱江南,他曾表示:“江南名胜甲天下,诚亲掖安舆,眺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为此,他六下江南,成为江南文化和旅游的顶级代言人。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帝王巡游固然有明显的统治意图,为了巩固政权,加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形成满汉和睦的局面,有治国安邦的良苦用心,但乾隆也是一位性情中人,有着赏山娱水,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乾隆下江南,在时间的选择上,一般在正月出游,四、五月回来,这时正是江南气候、风景最宜人的季节。他下江南的线路比较固定,所经过的地区从古至今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繁荣发达的都市,比如扬州、南京、镇江、无锡、苏州、杭州、宁波等地。这位游兴盎然的皇帝每次都要造访沿途的名胜古迹,并且爱题词作诗,赞美江南的美景、美食、美女。

乾隆六下江南,形成了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对当时江南的旅游业产生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不仅直接推广了众多的旅游景点,还将扬州、南京、苏州、杭州等大运河沿线的江南城市连成一片,成为中国旅游的黄金线路和区域。他巡游时留下的刻石、题字、题诗,以及与之相关的建筑、绘画、雕塑,丰富了沿途的旅游资源,促进了各地的民俗融合,并大力推广了地方菜系,为江南的文化和旅游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从此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四、深藏行囊中的江南密码

文化是时间的精酿,旅游是空间的流转。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时空交汇的产物。今天,我们要在新起点上发展江南文化和旅游,就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江南能够成为一片旅游的热土,并延续千年而不衰?要解开藏在行囊里的江南密码,还是要从文化入手。

1、江南文化是“柔性文化”,能提升旅游的享受感。

柔性,既是江南风物的物理属性,也是江南人的人格特征。江南地区湖泊纵横、烟雨迷蒙、小桥流水、雨巷清幽。水,是江南的景观特色,也是江南的生活方式,长期面水而居的生活对江南人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江南旅游,能亲眼目睹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能亲身感受到“春水碧于天,画舫听雨眠”;能亲耳聆听到吴侬软语、莺莺燕燕、咿咿呀呀。江南还有独特的艺术形式,昆曲、越剧、沪剧、锡剧、苏州评弹、江南丝竹等,以细腻婉转、含蓄雅致、轻巧灵动为特色,配合妩媚婀娜、眉目含情、水袖轻甩的表演,直让人心醉神迷、怦然心动。江南人外柔内刚、温和有礼,男子多谦谦君子,女子多温柔可人,这样的性格和待人接物方式,完全没有攻击性,可称得上是一种“旅游环境友好型”特征。

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而柔性文化对于消解刻板生活、提升享受阈值,具有显而易见的效果。我们了解了江南文化的柔性特质,就要在保持和发扬这种文化特色、挖掘江南文化中的柔性元素、打磨旅游产品的柔性细节、提升旅游的综合体验上下功夫,使江南文化的“柔”化作旅游体验的“优”。

2、江南文化是“诗性文化”,能提升旅游的审美性。

诗性,是江南文化特有的审美属性,这种属性超越了实用主义,体现出精神自由的最高生命理想。它是摆脱了现实困扰的心灵放飞,是卸下了全部负累后的精神缴械,是物我两忘的灵魂自洽。先秦思想家墨子曾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随着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人类会产生对精神享受的需求。但是在数千年的时光里,中国人的生活哲学都偏向于功用性,直到唐朝以后,随着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出现,人们才开始超越生存的价值,拥有了整体生活方式上的“生活美学”。旅游,也逐步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方式。

德国作家黑塞说:“旅游就是艳遇。”到江南旅游,就是一场艳遇。明明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却让人感觉神交已久。它是春花秋月中的浪漫、是雨露岚雾中的缠绵、是曲径通幽处的邂逅,是秋波流转间的心动。“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从旅游视角来说,文人墨客们对江南的心驰神往,就是对旅游目的地的偏好。我们要把握旅游者对江南旅游的诗意期待,在旅游景点打造、个性化线路推荐、居住与餐饮环境、游客互动式体验项目等方面精心设计,努力契合游客审美情趣,提升旅游的“惊艳感”。

3、江南文化是“轴心文化”,能保持旅游的创新力。

学界认为,从吴越到唐宋是“江南文化的轴心期”,这一时期,江南文化从早期的“尚武”、“蛮勇”华丽转型,逐步形成有精神觉醒并拥有个体审美意识的文化。而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就是从江南文化背景中产生出来的。此前以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为主脉的中华文化,也在文化中心上逐步南移。通常“文化轴心期”的概念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有突如其来的巨大社会变化,彻底中断了自然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智慧;二是自身创造出可以回应挑战的全新精神资源;三是在新的主体条件下开启全新的人类活动。

在历史上,江南曾多次因突如其来的社会变化而凤凰涅槃,由轴心时代生发的文化的原创精神和主体精神始终生生不息,在五大城市的轮番发力下,江南逐步走向了经济文化的巅峰。从以六朝古都南京为中心的长江时代,到以扬州为中心的运河时代;从以南宋杭州为中心的之江时代,到以明清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时代,最后到开埠以后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洋时代,渡尽劫波、数度绝处逢生的江南,为中华文明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精彩。正是这种“轴心文化”的特征,使江南呈现出开放包容、灵动创新的禀赋,配得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可以说,自唐宋以来,江南文化成为了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近现代以来,江南的社会、经济、文化一马当先走在中国发展的前沿。到江南旅游,能体会自然的秀美、经济的富庶、文化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有序、生活的美好。

因此,我们要把握江南文化作为“轴心文化”的特点,树立“大江南”、“大文化”、“大旅游”的观念,从推动城市全域旅游、江南文化与旅游区域化协作着手,在旅游创新、旅游提质上下功夫,使江南文化与旅游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作者简介:陈尧明,文化学者,无锡市江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南文化》杂志常务副主编,原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科联主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