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广西古村落文化 II 全州古村落

广西古村落文化 II 全州古村落

时间:2022-08-17 15:42:41

相关推荐

广西古村落文化 II 全州古村落

本书版权为广西桂学研究会所有

《广西古村落文化》丛书之一

《全州古村落选》

(征求意见稿)

丛书主编:潘 琦

副主编:吕余生

编 委:(略)

执行主编:唐国辉 曹玉生

副主编:王文胜 蒋廷松

校对:石玉珏 唐运勇 周雪梅

刘春玉 俞梅 蒋慧玲

黄海燕 唐力扬

伍林芳 谢涓贞

终 审:蒋钦挥

目录

《广西古村落文化》丛书总序/潘 琦 1

《全州古村落选》出版致读者/蒋钦挥 3

全州镇

风光迷人的邓家埠/蒋廷松 王敏1

也曾显赫的雷家村/寄小文13

全州武举第一村彰甲/蒋廷松 赵立辉25

黄沙河镇

“金盆之地”大路底/蒋 锋 蒋建国 蒋腾达36

“六世科第”竹塘村/周雪梅 46

庙头镇

桂北古村大碧头/宾泽文55

声名远扬的歌陂/蒋祖基70

历史悠久的宜湘河经村/经继洪80

大西江镇

精忠孝义尚武的“六户”/蒋咸喜 90

耕读传家的大石江/蒋咸喜101

古樟掩映经家村/经友三113

古风悠悠的鹿鸣村/蒋咸喜123

龙水镇

民国时名声显赫的禁山里/蒋廷松 刘义斌132

书香门第数龙水/唐国辉 蒋 岳 141

千年名村话桥渡/蒋廷松 156

依山傍水的石脚村/廖文丽 166

才湾镇

三代翰林的才湾村/汪 丽 173

文武双修的金堂村/马震宇 182

北宋王巩隐居地南宅/王喜修 192

神秘古老的寨圩/陶启兄 203

绍水镇

江南水乡梅塘村/赵清泉 208

人杰地灵白塘村/赵忠东 赵忠恒 223

地润人和谐的靠背/陶启兄 235

崇文厚德的洛溪张家/张师宽 244

源远流长话水头/陶启兄 257

民风淳朴的下宅村/谭逢贵 270

石塘镇

千载桐封泽沛田/王文胜 吴冠金 277

悠悠古韵的太白地/王 琼 289

咸水镇

悠悠岁月的塘头脚/蒋国喜 毛江海 296

凤凰镇

千年古邑的建安司/马震宇 303

古韵悠然的上畔塘/蒋建刚 蒋淑亮 308

安和镇

全州的“小九寨沟”大塘/唐运勇 316

人杰地灵的青龙山/蒋 博 326

两河镇

私立书院第一村——大田/王文胜 337

地处交通要道的隔壁山/王文胜 347

历史文化厚重的鲁山/廖萍芳 廖 赟 356

湘桂古道上的明珠鲁水/廖文丽 廖基熙 366

湘源廖氏发源地新富洞/廖旺月 382

明清军事要隘上刘家/刘昌逸 389

永岁镇

宋元明朝望族葛岗陶村/陶启兄 396

著名的举人之乡大岗/蒋廷松 405

湘流名胜梅潭村/蒋咸喜 417

洮水之滨的传统村落——慕道村/吕余生 蒋士安426

科甲传芳话石冈/蒋喜国 蒋顺忠 437

东山瑶族乡

千年石寨话清水/肖明英 448

神秘迷人的瑶族古村上塘/王子豪 460

蕉江瑶族乡

青山绿水的绕湾村/刘干武 刘溯龙 474

瑶民起义发源地桐木江/刘溯龙 479

《广西古村落文化》丛书总序

潘琦

古村落,又称传统村落。

所谓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化留下的最大遗产,是不可移动的珍贵文物。古村落又是在人与自然、社会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与变迁。因此不管时代的如何变化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的。古村落的破坏和局部损坏, 都会造成这珍贵文化遗产整体价值的贬值。新时代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加强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古村落这个民族的宝贵遗产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广西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筑了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别具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各族先人给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三年前,桂学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就古村落文化作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欢喜让我忧:说喜,是不少地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保护比较完好,从“救命性”抢救,到对损坏的修旧如旧,或到日常的维修保护,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改善了古村落保护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为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说忧,是也有不少地方古村落文化被人们忽视了,古村落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有的被拆除荡涤无存,有的年久失修频于倒塌,有的古村落中挿入一些现代的高层建筑,破坏了古村落的文化韵味。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量古村落的文物和文史资料流失和被毁坏。

面对存在的严重情况,我们心照不宣,怀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对全区古村落史料、资料及历史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把翔实,具体,丰富的资料汇编成册出版,让人们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本地古村落文化历史与状况有个全面了解, 引起高度重视,组织和调动各面力量加强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古村落文化遗产这特殊的公众资源和财富为经济建设服务!

当我们把这个构想报告区党委宣传部,得到部领导的大力支持, 于是立即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收集整理资料史料,着手编辑出版这套《广西古村落文化》。

鉴于广西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理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地長期以来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造成不同的传统习俗,生活习惯,建筑特点等。各地的古村落建筑年代,风格各具,村落布局, 装饰图案都不尽相同。要一致性完成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论是人力物力,还是经费时间都有一是难度。经研究,我们採取“先易后难,先优后劣,先完后缺,先快后慢”和“县自为撰,分类指导, 统一审定,按质出版”的基本原则,逐年、逐县、逐册出版。力争在五至六年内完成全套书的编撰出版工作,整体与读者见面。

为确保全套书的质量和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我们专门召开了编撰工作会议,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整套要书统一体例,统一文体,统一结构;古村落时间以清代之前为界,古村落多的可一县一册,少的可多县一册;各册内容大致包括:地理及概况、姓氏人口、公共古建、楹联碑文、名流乡贤、风物民俗等方面。同时要对古村落周边地区、周边环境整体有所记述,避免使古村落成为“弧岛”。统一用记述文编撰,要求文筆要流畅,质朴, 写实,用词准确,取材有据,资料翔实,记述可信。以文为主,文图並茂,照片不宜过多过滥。使全套书具有较强的史料性、科学性、权威性和可读性。

古村落是因为人而产生并具有其保存的价值。文化遗产和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保护古村落,就是为了提升和满足人民大众多层次的文化和社会需求,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承,进而实现人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各个环节, 都要首先考虑人的因素。古村保护与传承要探索关注民生的保护与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创新农村农业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便是我们编撰《广西古村落文化》的初衷和期望达到的目的与价值。

编撰《广西古村落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各市、县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工作,参加编撰的同志不辞劳苦,不惧困难,勇于担当,认真做事,努力工作, 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和作用。全部文稿都出自参加撰写作者的手筆, 他们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视觉,深入农村农户,做了大量的田野调研,用流畅的文字,朴实明快的语言,完成每册书稿,难能可贵!

这套书的编委们除对编撰工作进行组织、指导和督促查询外, 还对全书各册进行了审读和统稿。可以说,《广西古村落文化》是多门类、多学科、多成员通力合作、团结奋斗的成果!是广西文化社科理论界团队精神和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

由于各个古村落情况复杂,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加上时间紧迫,经验不足。这套书难免存在不少遗漏和缺点,我们坚信,只要在包括读者在内的社会各方关心、关注、关怀下,一定能把这套珍贵的文化遗产出版好,保护好,利用好!

是为序!

潘琦为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

二〇二〇年三月于南宁

《全州古村落选》出版致读者

蒋钦挥

三年前,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潘琦先生提议出版一套丛书,名曰《广西古村落文化》,共数十本,此举可谓功德无量。《全州古村落选》是其中之一。桂学会对此书的写作, 十分重视,提供了采访资金和技术指导,具体则由桂学会桂林联络处实施,稿件多由《楚南文学》的作者撰写。初稿成后,广西财政学院编审蒋椆媛进行了认真的编辑,桂学会常务副会长吕余生研究员进行了初审,我受桂学会之邀,对《全州古村落选》一书进行终审。

面对数十万字的一堆稿件,越读心中就越惶恐:不是怕累,而是担心自己学识不够,成书后错漏百出,谬种误传,读者不满意。这本书是多人执笔。众人执笔也不成问题,关键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不是史学工作者,但认为写这样的书,有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第一是要有史实。这些村落多是没上过书的,史料多见于一族一姓的家谱,以及凭老一辈口口相传,这就难免谬种误传,“水份”太多。而有的撰写者就是本村或是沾亲带故的,当然对家乡熟悉, 写来容易。问题是爱家乡之情太过强烈,总希望能提高本村的知名度,搞点旅游经济,笔端便常带有“感情”,胡乱“贴金”,形容词一大堆也就罢了,甚至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而编者、审者又没有一个“通才”,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就这样“出笼”。两年前我们在群里讨论选什么村,我用网名参与,说既是传统古村落,这个村起码要出过文化人,如秀才或举人之类。于是有网友反驳:“我这个村没有秀才,难道不可以从旅游角度去写”?全州人爱争蛮话,死铁争钢,这也是“脑壳梆硬”的一种。奈何?

第二是写史要有胆识。过去村里高大住宅多是地主富豪的,后来分给了穷人。如果写新主的名,似乎又不准确;如果写旧主的名, 是否有翻案之嫌?写古村落有功名的人,过去谁要写谁就是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现在想来真是笑话,当然,今天可以不用担心戴这个帽子,但又谁能保证今后不戴?甚至被再踏上一只脚!

第三是写史要有史识。这些撰写者都很有胆勇、很有激情,但是,文章靠胆勇和激情可以写出,能不能写好则成问题。十年前, 我写明代的名人张澯,并在《南国早报》上发表,说平南出了一个四部尚书。平南的读者便来电反驳说,“他父亲也是四部尚书”,并 说有古碑为证。后来我去平南专程谒其墓,但见墓碑是1985年新立, 署名是县委、县政府,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就漏掉了一个关健的 “赠”字——因张官大,皇上要让他光宗耀祖,封赠的。他父亲张廷伦虽然也是进士,但只当过给事中,方志记得清清楚楚。

第四是下笔当战战兢兢。全州有的村为了祖先是哪个村的,争了数百年,尚无定论(如两河南宋民办书院的进士邓宁民),而我们撰写者下去采访,不过一两天,道听途说就轻易下结论,我就有些为之担心。比如,有个村写有7个进士,我只查出两个,原来, 友人把“明经进士”也当成进士。

第五是写史要选择信史。《县志》写的某人是举人,族谱记载却是进士,或所载的官衔各异,取谁?我是宁可信《县志》。因为族谱是一族一姓之谱,可能会把自己祖上写得如花似锦;而《县志》则是面对一县大众的,要经得起芸芸众生的“检验”,治学严谨与否自然不同。而对一姓的老谱与新谱,我又宁可信老谱,因为民国以前的修谱者,多为饱学之士,新谱则是一些“胆勇”有余、学识不足的人所为,因此,可信度是要大打折扣的。

第六是因为写的毕竟是传统古村落,当然要扣紧“古”字的主题,不能单纯地写今人。如当年红军路过、打日本人或游击队的活动,当然可以写,但要分清主次。不能变成人物传记或是当代史。

第七是写史如何去伪存真。古村落难免涉及到风水学,而我们的古人恰恰非常讲究此道。要问到底有没有风水?我想,地势的高亢或低洼、山脉的走向、周围的环境优劣,应是有的;加上“世界上未知的东西,远远比已知的东西多”,这样说来,其风水学我们便宁可信其有。但是,不能写得太过玄乎,说地下挖出会飞的凤凰来——虽然风水与迷信一时难以界定,总还是要写得有点根据,让人觉得可信。

第八是编者心中要有全局,这当然是主编的事。数十位作者去写一个县的同一个题材,如何避免交叉雷同,是要考虑的。一个县的古村落,近则一路之隔,远则相距几十里,其风土人情、节假时令、婚嫁丧葬的礼数,还有接人待物、习俗习惯等等,相去不远, 区别不大,如果都来写,如同天天让你吃“扣肉”,相信会“倒胃口”;又比如写建筑物,其风格更是鲜有区别。所以,我们只能保留其特点。还有,一个祖先的后裔分了几个脚村,假如脚村也入选古村落, 都来写了这个老祖宗,比如唐介、蒋琬、廖国器等,就会影响整本书的质量;反过来,脚村的一些杰出人物,在始祖村里已囊括,那么脚村还写不写?比如蒋肇、蒋林,列入才湾下村,而不再详细写进石岗村。我认为应以出生地为主。

把这些处理的原则提出来,目的是希望与撰写者和读者沟通, 大致有个规范,不至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毫不夸张地说,《全州古村落选》的数十位撰写者,都是家乡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是《楚南文学》的基本队伍,有的是我多年的文友,他们花了很大的功夫,但是毕竟术有专攻,好些事不一定样样熟悉。以我自己为例,我对地方史有偏好,时间也有数十年, 但对蒋氏祖先何时搬到本村,就说不出个所以然;对同村的刘姓、王姓,出了几个举人或进士,也是一脸的惘然。因此,作为审稿者, 我没有一点自以为是,反而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负泰山。

这本书的主要工作是由友人王文胜和唐国辉两位负责,其中王文胜负责前期的组稿工作,唐国辉负责后期的统稿工作;作为终审, 我只对文章进行了砍削,删去了一些相同的风俗习惯和礼数,对一些枝蔓的无稽之谈,被我不留情面地砍去。如有伤到文章的“筋骨”,责任在我。当然,也由于手头的工具书不足,对书中引用的史料没有一一核实,错漏一定不少。

蒋钦挥(高级记者、时任桂学研究会副会长)

年清明于南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