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当诺奖作家返乡去……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当诺奖作家返乡去……

时间:2019-09-25 21:32:09

相关推荐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当诺奖作家返乡去……

原创 毛亚楠 方圆

图片来自分享会现场

“一个作家要写什么,有时不完全由这个作家做主”,这是作家莫言在7月31日晚举行的线上新书发布会上说过的一句话。

高密人“小廖”是莫言新书《晚熟的人》里的一个人物,也是莫言的家乡老友,他曾见证过日常是怎样进入作家笔下这样一个过程——那是的12月里,返乡过年的莫言与“小廖”约着去当地澡堂子洗澡,看过莫言散文《洗热水澡》的读者一定知道,莫言痴迷于在大澡堂里洗超热的热水澡,那是他能放松身心的好去处。据“小廖”回忆,期间他们遇见了莫言在棉花加工厂工作时的工友,几个人在蒸汽升腾的水池里寒暄了一阵,此事便过。之后就是走热蒸、搓澡的洗澡流程,遇人闲聊的也都是些稀松平常之事。

哪知三天后,“小廖”发现自己成了莫言笔下《澡堂与红床》中的人物,那小县城的澡堂变成了热闹非凡的文学场景,自己的形象则像一尾鱼一样滑进由精妙文字组成的意蕴之海里,怡然自得起来。

将最俗气的元素写成杰作,这是作家的看家本领。《晚熟的人》里出现的人物,大都如“小廖”一样是莫言身边的人,他们也都如“小廖”一样,被莫言敏锐地捕捉,灵活地运用,放进其文学王国里呼吸吐纳、嬉笑怒骂、各司其职并渐成景观。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营造的全新景观中,连同莫言自己也成了其中角色。

将“莫言”放进文本的游戏,莫言早在《酒国》《生死疲劳》中就已玩过。到了《晚熟的人》里,由于获诺奖这一事件,文本中的“莫言”又添加了一重更加复杂的色彩。身处当今社会,这样一种身份的人回到故乡所遇的人和事,自然要比过去要丰富太多。

诺奖作家返乡这个视角,电影《杰出公民》中曾有所展示,电影极尽幽默讽刺之能事,讲述在“故乡”二字粉饰之下,作家与家乡人因文化落差而产生的种种尴尬遭遇。相比电影的虚构与夸张,《晚熟的人》则更加切近真实生活的景况,小说主角公“莫言”俨然是莫言的分身,与人交往的同时亦被莫言所打量,其中12个故事长短不一各有曲直,如世间一面多棱镜,带领读者体验一次妙不可言的发现之旅,并给予我们审美与洞察力。

一个乡村的异变

这是高密东北乡里的一天。一个叫小奥的留守儿童走出家门,在雨中的乡村里溜达,跟随小奥的步伐,我们来到村子新用水泥铺成的大街上,村子最气派的大门是村长的家,路过村长家的大门,我们能看到路边停着一辆黑色的奥迪车。在村子西头的大湾前,小奥停下,他发现大湾边有两个村外的男人在偷偷打鱼。打鱼人此次收获颇丰,不仅蒲包鱼满,还捕上来一头10斤重的大鳖。《天下太平》的故事就是从打鱼人请求小奥帮忙照看大鳖开始的。

莫言小说中采用儿童视角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透明的红萝卜》《拇指铐》是此类作品中杰出的代表,孩童视角的优势是可以真实无比地反映不加修饰的现实风貌。如果说之前《欢乐》里走出家门的“你”看到的东北乡还是像斑斓棋盘般广阔的田地、牛车和土路,那如今小奥眼里的东北乡显然已是另一番景象了。

直到小奥被那只鳖咬住了手指,平静的村庄才被搅动了起来,构成村庄权力结构的所有角色纷纷登场,并由这些人物顺藤摸瓜式地展开一个非常贴近当下的内容,这里面涉及乡村的环境污染、手机取证、网络传播、农村用地及基层腐败等议题。以老鳖咬住小奥这一寓言式的线索,牵引出一幅新的乡土景观。《晚熟的人》里,有别于传统乡土景观的新的景观要素比比皆是,不仅有对于村庄环境的描写,还有对新的村人的展现。

莫言不止一次表达了自己对眼前故乡变化的感叹,这些情绪里有陌生,也有迷惘。比如他写故乡的影视基地成了当地有名的旅游景点,这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作家觉得那些人造景观明明没什么可看。还有作家曾住的“那五间摇摇欲坠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挂上牌子,成为了景点,每天接受天南海北的人前来观看”。

《红唇绿嘴》中,他惊讶村委的监控器可以实时查看村外的来客。《天下太平》里,打鱼人在大湾里撒网后,网中兜住的“有沤烂了的鸡毛掸子、破塑料盆,还有各种颜色的塑料袋子”,而作为污染源的养猪场,则是导致清水变污、鱼鳖变异的主要原因。

新的环境之下有新的人,莫言在《红唇绿嘴》中写道,“我说新农村之所以新,当然包括新房子、新街道、新家具、新食物、新品种、新的耕作方式等,但更重要的是新人,二十岁三十岁的农村青年是新人,像我们这些‘50’后,经历过人民公社大集体劳动的一代人,实际上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大部分农民也都成了智能手机的使用者,他们几乎无师自通地成了网络大海里的游鱼。他们使用着网络,也创造着网络,他们在网络上扮演着与自己身份大相径庭的角色,他们像鱼虾一样在网络海洋里寻找着自己的食物,有时候也能扑腾出大大小小的浪花……”

“新人”高参是作家塑造的一个如今我们非常熟悉的人物,此人拥有5部手机,开了2个公众号,且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她给“莫言”“上课”,说“得网络者得天下,失网络者失天下;得网络者得民心,失网络者失民心。我们要做网络的主人,不做网络的奴隶。所以网络是天堂,网络也是地狱;所以,可以利用网络伸张正义,也可以利用网络冤杀好人;可以利用网络消费,也可以利用网络赚钱……”

莫言曾说,会努力凭借“高密东北乡”这个开放的概念,通过创作使之成为中国的缩影,努力使那里的痛苦和欢乐,与全人类的痛苦和欢乐保持一致。《晚熟的人》的确做到了与时俱进,新作的时代感明显增强。

除了高参,《诗人金希普》和《表弟宁赛叶》则刻画了两个堪称当代“文坛外史”里的人物,两个假诗人,一个利用一切机会自我包装、炒作甚至欺诈;另一个则打着文学的旗号做了半生的荒唐事,我们的时代的确不乏这样的角色,他们往往自认奇才,长于混圈,活在虚假的文学梦之中。且看那位叫金希普诗人的“馒头诗”,“大馒头大馒头,洁白的大馒头,芬芳的大馒头,用老面引子发起来的大馒头,家乡土地生长出来的大馒头……”,其水平与前段网络盛传的《平安经》如出一辙,不能不惊叹莫言的先见之明。

《斗士》里的武功,则可看成是当代社会心理失衡者们的集体缩影。这个人生性好斗,一辈子与人针锋相对,人生使命就是要“跟别人没完”,作家毕飞宇认为这样一个人物颇值得玩味,这个“笑到最后的胜利者,一个睚眦必报的凶残的弱者”,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里的一个重要的贡献。

作家的文学反思

《晚熟的人》作为莫言获诺奖后首部作品,字里行间确有内容可以看作是莫言对外界议论的某种回应,比如“表弟”宁赛叶借着酒力表达了对写《红高粱》出名的“三哥”“莫言”的不满,“为什么那些笨蛋可以飞黄腾达?为什么那些骗子可以锦衣玉食?为什么才华平平者却可以扬名立万?为什么我满腹才华却要老死在这破败的村庄?”比如《澡堂与红床》里,工友们抱怨“莫言”的笔下“除了你自己,基本没一个好人”,“莫言”拱手道,“那是小说,大家不要对号入座,自寻烦恼”。

又比如《晚熟的人》中,有人假冒莫言的书法骗钱,蒋二说,“我哥的字无论多么丑,那上面也有我哥的气息,那就像臭豆腐,无论多么臭,那也有人喜欢。”这些情节不无反讽意味,莫言曾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他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世道人心,围绕莫言周围的言行和反应,或许远比小说中更为荒诞。

但莫言无疑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新作以“莫言”作为中介的设置,其实是作家通过小说的方式,来记录并反思自己的回乡经历和体验,“莫言”本身也成为莫言审视的对象。如此一来,“莫言”既可以作为亲历者体会着乡村的异变,并对此做出评价和感受,又可承载作家本人的困惑和疑问。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你很难在《晚熟的人》里找到真正形成结论的东西,所有故事都不是封闭的系统,换句话来说,这些故事背后隐藏的提问远比故事的内容更具实质的意义。典型的表现是在《等待摩西》里,柳摩西的几经发迹与落魄,是村庄在这些年里的伦理颠覆与财富轮回的象征,文本中的“我”原本对这样一个人物的归来充满了好奇,但就在“我”走进摩西的家,想要一探究竟的时候,“我”却突然退却了,“我看到院子里影壁墙后那一丛翠竹枝繁叶茂,我看到压水井旁那棵石榴树上硕果累累,我看到房檐下燕子窝里有燕子飞进飞出,我看到湛蓝的天上有白云飘过……一切都很正常,只有我不正常。于是,我转身走出了摩西的家门”。

莫言要做的不过是敏锐地观察这个时代,并将其形象地修辞出来。所以对于小说中出现的那些听起来“逻辑自洽”的个体演说,“莫言”在与其发生对话的态度也表现得颇为中庸和“含混”,这里面包含了莫言置身现实不确定性的真实焦虑感,而这恰也是我们每个人身处这个时代的感受。

平静、节制与晚熟

图片来自分享会现场

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身体每隔7到就会彻底自我更新一次,这个人的个性、自我形象或做事风格已经改变,经过岁月洗礼,“他会感觉像变了个人”。从《红高粱》到《晚熟的人》,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莫言新作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是“陌生和惊喜的”。

作家李敬泽说,40年来的当代文学,某种程度上讲,最初的、最有力的对于文字中感官的重新发现,是从莫言这里开始的,这是莫言对于整个当代语言的一个贡献。但在新作中,读者们发现,莫言的奇崛之风里竟有了细致的白描,浓重色块底色下有了线条,伴随语言的呼啸而来里也有了温存的咀嚼。

不少评论家已经注意到了莫言在诺奖之后的改变,“平静、内敛与节制”是他们一致的总结。评论家谢有顺就说过,“莫言之前的写作是热闹、狂放、喧嚣的,迫不及待,有很多话要表达。但诺奖之后,他的写作出现了一个新的迹象,里面有一种平静感。他的写作,包括他看待世界与自我的方式,变得节制与平静”。

这也许是“讲故事的人”此时需要的情绪。曾经语言表达的“泥沙俱下”,反映的是叙述者彼时的情绪,比如《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等故事侧重宏大和辉煌,叙述者的情绪表达自然要浓墨重彩。但是新作笔下的素材、人物事件则是细琐的并贴近当下的,文本自然看起来要“轻描淡写”得多。

但小说叙述的轻松并不影响作品自身的厚重。《火把与口哨》里,你能发现书写传奇的莫言的回归,那种莫言式气质的内在一致性。莫言将民间资源运用到极致,塑造了三叔、三婶坎坷壮阔的一生,那如同回旋的口哨声增加了故事的怪异色彩,一场以复仇为名的人与动物的决斗,象征着民间伦理的展示——那个熟悉的高密东北乡又回来了。

因为莫言的新作,“晚熟”一时间成为热词。晚熟之意具体到文本上,是蒋二们所说的“当别人聪明伶俐,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窍,过耳不忘、过目成诵、昏眼变明、秃头生毛”。

但对莫言自身来说,“晚熟”之意十分丰富,自获奖至今眼看十年之久,其对宏大世界的认识不断演进,他和故事里的原型也继续生活、各自努力着,作家同样用“晚熟”表达自己的文学愿意,他说,“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讲,一个作家或者一个艺术家过早地成熟了、定型了、不变化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家不希望自己过早地定型,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晚熟,使自己的艺术生命、自己的艺术创作力能够保持得更长久一些”。

他将继续捕捉创造,在这不可预见的世界。

《晚熟的人》

作者:莫言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8-1

编辑丨肖玲燕 设计丨刘岩

文丨毛亚楠

原标题:《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当诺奖作家返乡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