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从“一张票”到“扫一扫” 福鼎人购物方式变变变!

从“一张票”到“扫一扫” 福鼎人购物方式变变变!

时间:2023-05-01 00:34:23

相关推荐

从“一张票”到“扫一扫” 福鼎人购物方式变变变!

从“凭票”排队购买,到大型超市的随意选购,再到足不出户的网络购物。从拿着票证四处走,到揣着银行卡走天下,再到如今的扫码无现金支付时代……改革开放40年,福鼎群众的购物方式和消费体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凭票购物的年代,粮票、布票、肉票、油票……见证了当时物资的匮乏。吃饭穿衣都要凭票证限量购买。想穿件新衣服,光有钱可不行,必须先有票证。可见其重要性等同于货币,可以称为“第二货币”。

这种购物方式已深深地埋入老年人的记忆,直到现在,马树霞老先生还保存着很多五颜六色的票证。在其家中,记者看到了许多印有“一市斤”“三市斤”“五市斤”字样的粮票……

“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凭票购买,布票、酒票、肉票、油票……几乎买什么都要票证。”马树霞边翻看收藏册边回忆说,肉品在当时很稀缺,一张肉票仅能购买一份肉品。如果城里人口较多的家庭,所分配的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就得拿其他物品,比如新做的毛衣跟农民换粮食。

马树霞回忆说,当时除了政府发放的地方粮票外,学校食堂、招待所、旅馆等都有各自的粮票,最小的仅有半两。工作组到沙埕下乡要出示沙埕公社食堂的饭票和菜票,出趟远门去北京除了要有介绍信外,还需将地方粮票换成全国粮票才可使用。

对这个换票的过程,市民上官老先生记忆犹新。“八十年代初期,我去福州出差,需要拿着我们家的粮证和单位出示的出差证明,去粮站申请地方粮票。” 上官老先生说,省内是申请地方粮票,省外则申请全国粮票。到出差地的旅馆食堂吃饭时,就要凭这粮票购买食堂餐票,才能吃饭。

供销社、百货商店、粮站等国营商店是那个年代商品供应的主要渠道,购买物品的票证由地方政府根据每个家庭户口薄上的人数分配。有了粮证、布票等这些票证,才能用现金去供应点购买。由于物资的匮乏,每逢年关或节假日前夕,供应点就会簇拥着大量凭票购物的人,购物长队成为那个年代的一大景象。

八十年代后期,各种票证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现金一统天下。 “那个时候的人民币最大面额是10元,几分钱、几角钱是最常用。大概80年代中期有了50元。”退休教师陈晓燕说,柜台式零售模式是当时的显著特征。那个年代最大的“商场”就是福鼎百货大楼,尽管营业主楼只有2层,但在当时的福鼎,算得上是一座标志性建筑。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人们买东西也不限于国营商店,个体商店逐渐增多,自选式购物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1997年,从温州引进的全市首家超级市场—温州中百佳利超市在福鼎正式开业。

随后,福鼎大小型超市越开越多,拿着篮子在里面轻松地选购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到了如今,除了超市购物,人们更热衷网购。它的方便快捷等优势,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当然,随之带来的改变就当属支付方式了。在福鼎,大至酒店商场,小到菜场小摊贩,营业人员都会问顾客使用哪种支付方式:微信还是支付宝?现金支付俨然成为第三种选择。

“现在是揣着手机走天下。”身上无现金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一种常态,并潜移默化转变了老年人的支付观念。“改革开放前后的购物真的是千差万别。以前买酱油买醋买酒,需要自己带着瓶子去装,买糖果还是用纸张现包的。以前商品很单一,现在不一样了,各种精美别致的商品琳琅满目,而且还可以网购……”陈老师一一举例,体会过购物变迁的她,也是福鼎发展的见证人。

“幸福福鼎”编辑部

文:吴小翠 周小寂

图:吴小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