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年味飘香」回忆起童年放鞭炮来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年味飘香」回忆起童年放鞭炮来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时间:2023-04-21 10:27:08

相关推荐

「年味飘香」回忆起童年放鞭炮来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年味淡了“,这是近几年许多人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共同的感慨。的确,现代的人,整天忙于凡俗杂务,役于现代物质利益及所谓的精神享受的追逐,逢年过节完任务似的匆匆忙忙回老家跑一趟,跟家里的父母亲人说不上几句话,屁股还没坐热呢就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去继续忙,哪还顾得上静下心来真正地感受一下那永远割不断的亲情和纯天然味的节日快乐呢?

静心想想,真正让人怀念的,依然是童真童趣乐翻天,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旧时光,依然是那温馨醇厚的年味。

老家的大年,算起来该是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花灯节后结束,前前后后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的生活依然处在艰涩之中,但那种艰涩,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还留不下“苦难“的印记。

腊月初八,在我的老家叫腊八节,这一天要煮腊八粥。母亲说,喝了腊八粥,用粥堵着嘴,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腊八一过,就算开始过年了。孩子们天天数着算着离大年还有几天几天,这日子,也就开始随着八宝粥的甜香漫起了淡淡的年味。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灶王爷回天庭的日子。为了表示对灶王爷的感激之意,先要买来糖瓜供在灶台上让灶王爷享用,然后,再行辞灶仪式。辞灶一过,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起来,家家户户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忙年啦。

先是扫屋,将一年的积垢去除,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之后糊墙、贴窗花、挂年画。童年的印象中,最让我感到兴奋的就是这挂年画啦!那时,父亲是信用社的职工,哥是小学教员,比较注重营造文化氛围,所以每年父亲总要带上哥到傍年跟儿的年集上,用心挑选买回一大卷包含着各种故事的年画。而每次我听说后都会想尽理由缠磨着跟去,因为那些展摆在集市地摊儿上的年画的故事内容对我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年画买回,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就在哥的指挥下开始挂贴。横幅的山水画是父亲的最爱,一般贴在父亲办公桌上方的墙上;竖轴的诗画花鸟系列,因为是哥喜欢的,自然是挂在哥的房间;而我们住的房间的墙上则挂满了纵幅的四联儿。哥一边指挥,还一边为弟弟妹妹们讲解画里面的故事。

四联儿上的故事是我最感兴趣的,像《红灯记》、《沙家浜》啦,《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啦,都是当年那些革命现代京剧的剧照,还有像关汉卿的《牡丹亭》,王实甫的《西厢记》什么的,一个情节一个画面。那里面的人物故事等,因为天天趴在上面“研究”都能烂熟于心,而那唱腔唱词也跟着收音机里学了不少。有时兴起,姊妹几个便拿来哥的红、蓝墨水往脸上那么一涂打打脸子(现在叫化妆),然后,一人顶一个角儿地亮开嗓子演绎着戏里的动作煞有介事地唱上那么一两出儿,直到尽兴方止。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大花脸闹得沸反盈天,父母也乐得笑出了眼泪却没忘记为我们拍巴掌。现在想想,那时的欢乐场景,尤其在那样艰涩的年月里,实在是人间难得的盛事。

到了除夕,年味就更加浓烈了。上午,趁着风和日丽,父亲和哥早早地把几副大红春联贴到了门上,新年红红火火的气象立刻陡增。午饭后,父亲就开始在堂屋里布置,先在供桌上方的正面墙上供起历年都要挂的大轴(zhu)子——上面是列祖列宗的名讳,然后把香、烛以及其他供品一样一样地认真摆放到供桌上,一方四角和中央各插着一颗大红枣的年糕,一碗四面插满红枣,上面正中栽植着一棵旺枝鲜叶菜心处插一颗红枣的菠菜的隔年饭,这时也被端端正正地摆在供桌一角。父亲一边摆,还一边念叨着:“年糕,年糕,年年高。”我想,父亲一定是在祈求神佛及祖先们保佑家道兴盛,而那红红的枣子和枝繁叶茂的菠菜,尽管父亲没念叨什么,我想自然应该是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子孙满堂,事业昌隆。

晚饭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那时的生活跟现在没法比,大多数人家包饺子是用地瓜面,很难吃到麦子面的。父亲那时吃商品粮,每月还能领回十八斤白面,平时母亲不太舍得做,总要留到过年包饺子用,有时留出一些分给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们,母亲说让她们过年时也能吃上白面饺子。

包饺子时,要包进去两枚一分或二分的硬币和两颗红枣,五更里吃年夜饭时,谁吃到钱意味着谁在来年会发财,谁吃到红枣表明谁最有福气。因此,包的时候,我总会偷偷地在包钱或包枣的饺子皮上捏起一点皱褶做上记号。我的这点小心眼儿,是逃不过母亲和大姐、二姐的法眼的,好在她们都不说破,只互相递着眼色看着我拙笨的动作偷偷地笑。我也不理,只管按心里想的做。可惜的是饺子煮熟后记号就看不出来了,只好碰运气了。

当迷迷糊糊中听到远远近近稀稀疏疏的鞭炮声渐起,知道是五更时分了。于是全家兴奋,我烧火,姐炒菜,母亲煮饺子。父亲先把供桌上的那对大红烛点燃,然后和哥忙着往长竹竿上挂鞭炮。母亲抱来一抱豆秸让我烧,口里还念叨着:“烧豆秸,中秀才。”等水开了,母亲把饺子放进开水中,边放边说:“烧金条,煮元宝。”饺子在三滚之后煮熟了,母亲先舀上三碗放到供桌上,让回家过年的祖先们先享用,然后才把剩下的舀到碗里端到炕上我们自己吃。

这时哥和父亲也在大门外燃响了鞭炮,而村子里其他人家的鞭炮声,此时也噼噼啪啪响成一团。我知道,大年的高潮到了。而全家人此时此刻也跟千千万万的人家一样,在这祥和的气氛中,边吃着丰盛的年夜饭,边在心里感受着其乐融融的幸福和十足的年味。

五更一过,随着远近鞭炮声的渐渐稀落,孩子们可就乐翻了天,结伙成群地到本家或相熟的长辈家里去磕头拜年挣压岁钱,顺便捡一些截了芯儿没有燃爆的爆仗拿着玩儿。这样一直闹腾到天亮还意犹未尽。

初一到十五,村里鼓乐班子也不闲着,趁着年后春播没开始这段空闲时间,走街串巷舞着大红绸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尽情地欢乐。每到一处,锣鼓喧天地一响,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急火火地往外蹿,不一会儿就把表演队伍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来晚了的小孩子因为看不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从大人腿空里往里钻。那场景,绝非是“热闹”一词可以形容得尽的。

就这样尽情地闹腾到正月十五,人们的那股兴奋劲还未落下,花灯节——也叫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则又把大年的余韵再掀一个高潮。人们品尝着圆圆的、糯糯的、甜甜的汤圆,欣赏着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花灯,听着关于花灯的来历故事,还时不时地猜猜饶有趣味的灯谜,那热闹场景,其实还真不亚于初一到初五那几天呢。

过了花灯节,随着春耕农活的开始,年味渐渐地淡下来,整个大年这出长戏才算徐徐落幕。勤劳的村民带着过年的那股兴奋劲,在明媚的春光里舒一舒筋骨,抖一抖精神,整好犁耙等农具,又开始投入到新一年艰涩却美好的劳动创造中……

童年时光已随那艰涩年月的老去渐渐泛黄,而那一幕幕童年时光里的美好,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童心至深处,伴着我,一天天长大;那温馨醇厚的年味,也始终浓浓地氤氲在记忆深处的底片上,历久弥新,回味无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