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汶川地震12周年 抢救羌族文化第

汶川地震12周年 抢救羌族文化第

时间:2021-05-02 16:49:51

相关推荐

汶川地震12周年 抢救羌族文化第

前的这一天,一场8.0级大地震(汶川地震)对中国西部省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及周边的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航拍汶川地震后的映秀镇

羌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对这个人口只有30万左右的民族来说,这场灾难的破坏性不言而喻。震区几乎覆盖了当时羌族人口主要的聚居地,2万多羌族人遇难或失踪,碉楼、吊脚楼等羌族建筑垮塌损毁严重,许多国家级的羌族文物被毁。生命逝去,家园毁灭,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

白石

羌族的一种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

羌民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

释比

羌族宗教仪式执行者,是不脱离生产的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只限男性担任。学习全靠口传心授,具备一定社会历史知识和经验。

震后,6名能主持祭山会的释比中,2人遇难。

邛笼

汉语称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震后大量碉楼被震毁。

羌笛

管身竹制或骨制,削成方形;骨是羊或鸟的腿骨。笛管长17厘米,直径1厘米。古羌笛既是乐器,又是鞭竿,故有“吹鞭”之说。

北川会吹羌笛的人仅有几十人,有相当一部分遇难,其中包括一名研究羌笛乐曲的专家。

跳盔甲

又名“铠甲舞”,是羌族的一种古老的传统祭祀风俗舞,过去多在有战功的将士葬礼上跳。数十个舞者身披生牛皮铠甲,头戴插有野鸡翎和麦秆的皮盔,肩挂铜铃,手执兵器(多为长刀),分列对阵而舞,吼声震天,威武雄壮。

此次地震,北川羌族的数百件舞蹈服装被埋。

6000余年汶川文化相辅相成

我国羌族同胞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等地。

汶川本土古文化的发育,为汶川羌族文化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汶川地处成都平原与西部山区的结合部,是岷江民族走廊带的民族文化与成都平原文化的交汇区,导致本地古文化甚为发育。

考古资料表明,汶川新石器遗址较多。如威州姜维城文化遗址有新石器晚期石器,以及夹砂红陶、红衣黑绘彩陶等器物,距今约五到七千年。尤应强调的是,汶川在玉器方面成就突出。该县龙溪河谷是龙溪玉原产地,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前龙溪玉已被作为礼仪玉器传入中原仰韶文化。

陕西汉中龙岗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27件玉石器中,经鉴定有23件为龙溪玉。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祭神用及礼仪性古蜀玉器的玉料,亦主要是龙溪玉。此外,石棺葬文化(约春秋战国时期)遗址更属丰富,威州、克枯、龙溪、雁门、绵虒等地均有发现。

三星堆汶川龙溪玉镇坟兽(人面兽身)

汶川本土历史悠久,文化发展水准较高。对岷江上游而言,汶川是该地区成熟文化的代表,同时还具备了对外发展与开放的活力,向南是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向北则是最早传入中原的四川远古文化之一。

在此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此后的历史表明,汶川古文化在沧桑之变的洪流中,其传承未被中断,尚能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

姜维城遗址中,有大量汉代、唐代及明代的陶器、瓷器残片;明代、清代大型石室墓存在亦多,有的还是葬有数代人的家族祖墓地。反映了从古蜀文化到明清时期的地区发展历史进程。

以上资料表明,汶川在西汉以后社会持续发展、文化脉络未曾中断的史实,评价汶川富有历史底蕴的这一定位是能够成立的。这样的历史条件对于羌族文化的成长,自然会具有促进作用。

姜维城遗址

3000余年不曾中断的羌族文化险些绝响于汶川地震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这里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名贵药材,又是国宝大熊猎和珍稀的金丝猴生息之地。 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

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

南北朝时,羌族姚氏建立了第一个地方政权“后秦”(公元384—4)。后秦继承了过去那种多民族相结合的封建统治传统,其政权却颇具羌族特色羌族,但羌族却并不是后秦的主体民族。

党项羌是我国古代分布于西北地区羌族的一支,西夏王国(公元1038—1227年)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建立的我国历史上又一著名的地方政权。

党项族|西夏第三位国王李元昊

1842年鸦片战争中,羌族士兵开赴浙江宁波前线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1860年羌族人民积极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其他民族一起占领了松潘、叠溪等城镇,坚持斗争达六年之久;19茂县、汶川县的羌、汉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占领了威州城,结束了清王朝在羌区的统治。

1935年,红四方面军经过羌族地区,羌族人民踊跃参军,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了红军。

1950年1月19日,羌族人民获得解放,接着又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实现了当家做主的自治权利。

而后,他们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不幸的是,这几个地区都是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许多羌族同胞在地震中罹难,羌族文化遗产也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灾后抢救羌族文化12载

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年长者口授身传来传承。地震又导致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遇难。熟知羌族技艺的传人遇难可能就意味着很多重要的文化因子从此“断了香火”,所以羌族文化更是面临着绝响的威胁。

震后社会各界对汶川的羌族文化保护备加关注。虽然很多羌族文化遗产受到损失,但政府和高校对其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一线调查抢救

6月1日,汶川地震发生不到一个月,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文化学院联合召开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并成立包括23名成员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调研组。 调研组待北川县内各个乡镇之间的路可以通行,立即前往灾区一线开始调查。确定哪些文物受到损毁;征集文物、藏品避免文化随塌房被弃;为灾区的羌族群众分族群重建家园,保护族群根脉活性;同时号召全国对羌族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各种影音资料贡献出来,为保留一个全面的羌族文化出力。

2.羌族文化研究

地震无情人有情,在这场灾难的生死较量中,全国各族人民与灾区同胞"齐心协力、同舟与共"。随着救灾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介入,使羌、藏、回等民族的边界由"淡化"转到"清晰",特别针对羌族文化遭遇的毁灭性受损,国家民委、文化部及文化理论学界呼吁国家启动了羌族文化抢救与保护等系列行动,由此激发了理论学界对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深入研究, 从而推动了羌族文化研究的新一轮高潮。灾后9年间,各地学者围绕羌族文化研究累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8篇,年均28.7篇。

3.汶川灾后重建

映秀镇地处汶川南段,汶川地震发生时,震中就位于映秀镇,映秀镇受创尤烈。

地震发生后,当救援工作结束,灾后重建工作随之启动。最为对口援建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对映秀进行重建。援建单位按照当地习俗,用传统羌族风格进行修建房屋,沿着岷江依河布局,映秀镇凤凰涅槃,以崭新的面貌回归到世人眼前。

不足三年基本完成了灾后重建工作,还将整个羌区经济发展跨越式的提前了30年。

4.政策重点保护

10月,四川省设立了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区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为核心区域,兼及毗邻的阿坝州的松潘县、黑水县和绵阳市平武县的部分相关区域,涉及7个县,102个乡镇,971个村寨,总面积23225.83平方公里。保护区内总人口81.9万人,主要民族有藏、羌、回、汉,其中羌族总人口27.82万人,占全国羌族人口的96%以上。

在底,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其中就包括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此次入选,既能看出国家对羌族文化的重视,更体现了对羌族文化保护取得有效进展。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

此前,在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10月批准设立。 保护区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为核心区域,

过去了,岁月抹去了满目疮痍,抹不去疼痛记忆。我们缅怀生命的失去,也铭记危急时刻的生死救援、灾难面前的大爱无疆、震后重建的守望相助。山川抚平伤痕,汶川走向重生,羌族文化亦得到了保护和传承。祝福汶川,祝福羌族人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