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时节 清明 思乡 回忆 本真

时节 清明 思乡 回忆 本真

时间:2018-08-02 18:40:12

相关推荐

时节 清明 思乡 回忆 本真

在距离清明节还有十多天的时候,身边的同学就已早早开始盘算起回家的车票。隔床的H小姐像往常一样一把拉住我:“山居,帮我买一下清明节来回的车票呗,谢谢你。”。本着“帮人一忙,胜造七级浮屠。”的人本主义思想,我开始帮H小姐看动车票,果不其然,车票又只剩寥寥几张。一看,满满一个屏幕都写着“无票”,来来回回翻了许久,再一看,原来在这满满一屏幕“无票”字样的缝隙里,都藏着“回家”二字。

十分钟之后,在“我的订单”里,躺着两张车票,一来一回,都是H小姐的名字。是的,这是我第一个独自一人在他乡过的清明节,或许还用不上“独自一人”四个字眼,因为宿舍里还有一个和我一样家在省内却选择留校的老乡——L小姐。L小姐和男朋友打电话,暂且称之为L先生吧。L先生在电话的另一头兴致勃勃地向L小姐说着学校部门打算在清明节当天私下组织出去游玩的计划,L小姐转头就是一句怼:“清明节你不祭祖也就算了,还跑出去玩,对得起祖宗们吗?”。整个宿舍大笑。我和L小姐开玩笑:“清明节嘛,虽然没办法给祖宗扫墓,但是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大不了让家里人扫墓的时候给咱用视频通话开个直播,咱隔着屏幕给祖宗们问声好也算是表达孝敬的心意了。”。

此时看来,清明节似乎并不是什么令人哀伤的日子。我倏地想起了墨西哥的亡灵节。两个日子似乎都是祭祀先祖,然而清明节提起来总要与哀伤的“雨纷纷”相连结,而提起亡灵节想起的却是一地鲜花。一个哀凉,一个欢欣。没有优劣,这是两种民族文化习俗的差异,也是对死亡的两种不同认识。

死亡到底是一件令人难过还是高兴的事情?难以论断。对于会为死者感到悲伤的生者而言,死者身上一定依附着生者一定程度的情感依赖。死者的远离,导致了生者一部分情感没了依托之处,正如藤本植物没了依附之后,再难向上。此时往往需要为这部分情感寻找一个新的寄托。而最好的寄托就是更加客观而理性的视角。对于大部分生长于中国的生者看来,唯有对死者的逝去感到悲伤才能表达出对死者的惋惜与尊重,向死者传达“你很重要,我们不能失去你。”的信息。

出发点固好,然而从现实意义来讲,“死亡”一直是世间万物亘古无法避免的话题,“死亡”不会消失,“生活”却还要继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死亡,无论是离世的亲人、新闻里出现的亡者、马路上被压扁的各种小动物...还是你上一秒刚抬手拍死的一只蚊子、餐盘里的肉与菜....甚至是你走路时脚下的鞋子、刚使用完放在皂盒里的肥皂...这些事物身上都刻画着两个字——“死亡”。可是啊,转念一想,肥皂与鞋子失去的部分,一个变成了泡沫,一个残留于砂砾里;肉与菜、蚊子,两个最后都会成为肥田的营养。它们最后死亡了吗?它们只是换了个形式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已。那亡人呢?对于“生死有轮回”这句话我是信的,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不过是一堆原子的有机组合,死亡之后不过是又化为最初只是一堆原子的样子而已。

生者怀念的,其实是死者的内在思维活动及外在行为活动。人死之后神经也死了,思维活动没有了依附的基础,亦相当于死亡。然而,无论亡者是否于当前这一秒逝去,生者情感依赖的都是亡者在这一秒之前的内在思维活动及外在行为活动。

“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灵魂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但生与死绝对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发明,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其实就是“变化”,只有“变化”方得“灵活”,唯有“变化”,才避免“千篇一律”。而“死亡”就是生命周期循环的一个“变化”节点。生命是一个环,“死亡”亦是“新生”。“人活一世”其实就是活一趟旅行,一世只能体验一种人生,而唯有站立在“死亡”这个站点,我们才有机会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去体验下一趟不一样的人生。“死亡”哪里有那么令人哀伤,不过是一种自然规律而已。

战国时期的庄周鼓盆,置于当下大环境,依然可谓思想超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的进步、思想的开放,人对“死亡”的认识也会更加充分客观理智。然而什么社会发展、人文进步、思想开放...不过是人在寻找最本真的自我的过程而已。

图片来源某库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