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历史连载28——华夏民族与华夏文明的起源(9)

历史连载28——华夏民族与华夏文明的起源(9)

时间:2024-05-15 14:16:56

相关推荐

历史连载28——华夏民族与华夏文明的起源(9)

最近,良渚申遗成功的消息在国内着实火了一把,关于良渚文化的报道不断见诸于各大媒体。笔者虽然没有蹭热点的打算,但既然是在谈华夏文明的史前成长历程,就必须对良渚进行着重介绍。

良渚文化活跃于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地区集中在长江下游钱塘江流域和太湖周边。该文化以其最初的发现地浙江余杭良渚镇命名,该遗址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

良渚遗址分布

作为太湖地区文化的直接继承者,良渚先民以稻作为农业基础,玉作、制陶、木作、丝麻纺织等手工业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良渚是中国丝织业的重要发源地,良渚陶器的器型纹饰对之后的青铜器影响颇深,而良渚玉器更是其文化的象征。

薛家岗玉琮

长江流域的制玉业兴起于安徽薛家岗文化,着名的良渚玉琮造型就是源自薛家岗文化,而良渚则将南方玉作水准推上了一个阶段性巅峰。良渚类遗址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雕刻精美。这些玉器上普遍刻有兽面神人主题纹饰,明显是良渚先民信仰的象征,符合一神崇拜的特征。如果能证明兽面神人图案是由良渚部族某位重要先祖的形象演变而成,那更将是研究华夏民族祖先崇拜传统渊源最完美的实物资料。

而中国的玉文化史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东北地区,是南方磨制石器技术随气候转暖向北方细石文化区扩散的结果。当地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遗址,就出土了许多做工精致的玉器。

兴隆洼玉玦

最早的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玉玦,属于耳环类饰物;另一类则是兵器类的玉斧、玉锛,说明玉是在实用石器的制作过程中被发现的。

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石家河文化等,都流行大量制作使用玉器。此时的玉器种类已极大丰富,除了璧、玦、环等圆形器和斧、锛、钺、戚等斧形器外,琮、璜等器也已出现,同时还有很多象形的人像类和动物类器物。中国用玉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来临,玉文化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玉器的主要用途发生了转变,人们普遍认为玉器具有沟通天地神明的神奇功用,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玉器的神器期。既然玉器被人们当做通神的神器来使用,制作起来当然会更加的不惜工本,精雕细琢,其造型、纹饰也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象征寓意和精神内涵,那些史前高古玉器因而具有了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良渚玉琮,象征神权

玉器在良渚先民心目中的地位同样也是相当的高。一些良渚文化类的墓葬不仅堆筑有大型墓台,宽大的墓穴里还放置了大量随葬品,其中就有很多精美的玉器,甚至包括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王权的玉钺。至于普通民众的墓室,则看不到玉制的随葬品。这种用玉制度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这是礼制文明的具体体现,说明良渚先民已脱离了纯朴蒙昧的原始社会阶段,迈入了更高的发展层次。这同时也意味着那些大权在握的部族领袖,不仅依托手中的权力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还能支使大批劳力为其个人服务。

这种用玉制度还印证了华夏文明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史书上所说的高阳氏绝天地通。所谓“绝天地通”,意思是禁止普通民众自行与神明沟通,统治者将这一行为转变为其个人的特权,等于把自身放在了神明代言人的位置,是王权神化的前奏。

良渚玉钺组合,象征王权

而玉器作为能沟通神明的神器,自然也从此与普通民众无缘,只能为统治阶级所独享,成为其权势与财富的象征。

再往后,宗教行为逐渐制度化,仪式化,礼制越来越深地渗透到其中,玉器慢慢由神器转变成礼器。而礼教也接替宗教,成为上位者维持其统治地位的首选。

构建礼制、把持宗教都是用来巩固统治者地位,加强其权威的具体手段。在我们现代人眼中,这可能全是些封建糟粕,而在当时却有着很强的进步意义。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良渚文化圈内部形成了稳定而高效的组织管理架构,这已是政权化的初始阶段,解决了社会生产在出现多重产业分工后阖须协调统筹措施的现实需求。

可见统治阶级的形成,既是发展导致的结果,也是发展自身的需要。

象征统一权威的兽面神人纹饰

长三角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却极易遭受洪涝的侵害,良渚之前的河姆渡文化,便是覆灭于滔天洪水。而良渚的首领却已拥有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能有效地发动民众修建起极其巨大的水利工程。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外围的北面和西面,发现了由10条堤坝以及长约5km的长堤共同构成的水利系统。据测算,该水利系统土方量达数百万方,控制范围达100多平方公里,兼具防洪、防潮、航运、灌溉和滩涂围垦等多项功能。这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也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

这些堤坝将良渚先民聚居的核心区域紧密地保护了起来,从而形成一座事实意义上的城市——良渚古城。良渚古城是中国地区最早出现的一批城市之一,距今近5000年,占地面积近300万平米,说明当时华夏地区的人口基数已经相当庞大。

良渚古城假想图

发达的生产力、巨大的城池、有效的动员机制、成熟的宗教礼仪,都表明良渚文化已步入了国家阶段。出土的一些属于良渚文化的陶器、玉器上都刻有带文字属性的符号,虽然这些符号较之文字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反映出良渚文化正在向文明阶段积极靠拢。

良渚文化群落主要分布在太湖周边及钱塘江流域,而贸易的往来和族群的扩张使得其文化影响范围西达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苏北,接近山东。这就让良渚文化与同时期的另一强大文化体——龙山文化间产生了冲突。良渚惜败于江北,未能定鼎中原。

良渚玉鸟,可以看出南方制玉工艺受到红山文化的影响

距今5000年前后,华夏地区的气温开始出现下降,从温湿向干凉转变,逐步形成现代北旱南涝的气候格局,使得各地的农业生产都遭受到沉重打击。

首先发生衰亡的就是地处东北的红山文化圈,随后黄河流域的各大族群间的冲突也陡然加剧起来,而生活在更南方的良渚先民同样无法幸免。

良渚地处长三角地区,生活在这里的先民所需面对的最大威胁就是水患。虽然良渚先民已经掌握了一系列对抗洪水的手段,但人力有时而穷,在气候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良渚先民既要不断与天灾作斗争,还要抵御来自中原各族的袭扰,强盛了数百年的古国开始走向衰败。到公元前2500年前后,涛涛洪水终于将一切吞噬。

失去家园的良渚先民散落四方,也将良渚的文化带到了华夏各地。而长三角周边地区之后兴起的马桥文化、好川文化等聚落,同样继承了大量良渚文化元素,但那曾经无处不在的兽面神人像却已不见了踪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