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诗经·周南·葛覃》

《诗经·周南·葛覃》

时间:2020-04-18 10:23:39

相关推荐

《诗经·周南·葛覃》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译文:

葛藤不断的伸延啊,漫布于中谷,她的枝叶青新茂盛。一群黄鸟飞来飞去,落在灌木上,叽叽喳喳的鸣叫。

葛藤不断的伸延啊,漫布于中谷,她的枝叶开始枯黄。人们开始收割,煮葛,用来做精细的葛衣和粗葛衣,穿在身上不会破败。

想向师氏告个假,告诉师氏回家探亲。我的衣服有点脏,用水清洗一下,把污渍洗掉了还是没有洗干净,我要穿着它见我的父母呀。

释义:

尧、舜时期,社会地位较高的管理者称为后,夏、商时期的君王延续了这样的称呼,近代出土的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后妃戊之鼎,系其儿子所铸造。周武王及周康王的妻子也被称作后妃。《关雎》描述的是周文王的后妃太姒之德,《葛覃》这首诗也是描述的后妃太姒之德,那么本诗是如何体现后妃之德的呢?

早期的华夏民族穿什么布料的衣服?《葛覃》这首诗介绍了早期人类制作布料的工艺,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早期文明,但诗中体现的品德则是更为高度的文明。下面我们一起品读这首诗。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与现代植物葛相同,草本藤状植物,其藤老壮时类似木。

覃,延长,在本诗是指葛藤伸长。

施,直观意思是指葛藤的蔓延生长。诗中寓意着德风施行。德的施行不是简单的向外推行,而是符合自然之道的扎根、蔓延。

谷,山川中的平地,谷有利于聚阴阳之气,气候湿润的谷便有灵气,使生命得以孕育。中谷的地理环境适合有规模的农作物生长。葛藤施于中谷,达到一定的面积规模,可以供应居民做葛布的原料,施在一定意义上也存在人为管理。

维,通惟,语气助词,用于强调某事物及其特性。

萋,草木处于生长期的新鲜茂密状。本诗中形容春天葛藤枝叶茂盛、生机盎然的景象。

黄鸟,寓意子民。《诗经·邶风·凯风》“睍睆黄鸟,载好其音。”中黄鸟比兴儿子,传承了本诗中黄鸟比作子民的寓意。《诗经》中,晚期的诗常传承早期诗的词义和思想,《郑风·扬之水》传承了《王风·扬之水》诗中的词义,《唐风·蟋蟀》传承了周公《蟋蟀》的主要诗意,《召南》鸠占鹊巣传承了《关雎》中雎鸠代表周子孙的寓意等等。

叽叽喳喳的黄鸟,飞来飞去,象征着子孙满堂,家庭兴旺,在以家族血缘为根基的社会,家兴即是国兴。

飞来飞去的黄鸟如生命多姿多彩的子民,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各自的呈现,然而大家要落脚的哪里呢?

集于灌木,是指黄鸟落在葛藤木上。葛藤生长时期枝繁叶茂,黄鸟围着她转,她为黄鸟提供安身之所,以此赞美后妃建立家庭后能子孙兴旺,能让子民有心安之处的美德。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莫,日落的状态。物壮则老,在本诗形容葛藤由壮变老,葛叶开始枯黄的状态。此处也体现了制作葛布的初步工艺,在葛藤老壮时取材。

是刈是濩,反映了葛布的制作工艺。

是,语气助词,强调做事的正确方式。

刈,割断。

濩,鼎中沸水,这里是指煮葛。与麻在池塘自然沤化不同,葛需要煮,或许煮的工艺不同,葛藤皮的纤维老壮程度也会不同。

絺,精细的葛布。适合做内衣,称为珍絺。綌,能见到缝隙的粗葛布。《礼记》天子用的手绢为絺,诸侯用的为綌。綌葛布也用作覆盖鼎中的祭品。

服之,穿用葛布做的衣服。

斁,破败。无斁,形容布料结实,不容易破败。

后妃如何让子民的心安于周之道上呢?首先自己的心能止于至善。后妃婚后不是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是把心止于勤劳之善道,亲力亲为的参加劳动耕作。劳动创造文明,勤劳是治家兴邦的重要美德。把心定位于勤劳,人们才知道生活的方向在哪里,人心才能不断向善,社会才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诗中不仅看到后妃勤劳的美德,还能看到后妃励精的美德。中国纺织的时代久远,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还有不少的民间手工纺织,但所作的衣服穿两三个月就破败了。太姒时期纺织设施更为落后,她们如何做到制作的葛衣服之无斁的呢?对煮葛的控制,对葛丝的挑拣、搓揉、编织等工艺都会影响葛布的质量。太姒时期,不但能作出粗葛布綌,还能作出精细葛布絺,且穿着不易破败,没有励精求精的心难以做到。心定向于勤劳,就会不断精进,不断强大,心之力是多么强大啊!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葛覃》末段的诗风从后妃勤劳美德突然转换到了心灵之美。

师氏,夏、商时期即有师,师分德行较高的太师和具有管理教育职务的少师。早期的师氏兼有教育世子和管理后宫的职能。《周礼》中师氏的主要职责是向王诏告自古以来的善道;教育国子,培养其品德,端正其行为,锻炼行事能力。从本诗中后妃向师氏请假来看,师氏此时兼有教育和管理的职责。

言告,是向师氏请假。言归,请假的事由是回娘家探亲。从言告言归诗句来看,西周早期不是把归宁定义为回娘家,归是把事或人安于何处的意思,《诗经》中有些“之子于归”是把德归到某人身上。归字即可代表回娘家。诗中的言告师氏一词,把遵守礼制放在重要位置,强调了后妃守礼的美德。后妃的守礼,是一种自我的完善,让自己的生命体系按照规则秩序运行的更加完美。只有这种为己自律的心性才能走向更加光明幸福的人生。

薄是语气助词,表示语气轻柔。

私是指自己的衣着。

薄污我私,说明后妃的心性洁净明亮,对自己的生命体认知清楚,心明则明于看到自己衣服的污渍。一个流浪汉能看到吗?他的心是蒙昧的。人善于认知自己、明己,生命体系的不足就容易发现。

澣,在薄澣我衣中为动词,洗衣服的意思。是主动洁净自己的过程。在害澣害否中是形容词,是洗的结果状态。

害,有人认为是何的意思。从诗境上讲,如果是何的意思,也是指污渍怎么样了的何,而不是为何洗、洗哪件,否则语句不通,诗上下意思不通。否,是与澣相对应的状态。害澣害否的意思是后妃自问把衣服污渍洗干净了还是没有洗干净。

为什么后妃有这样的心灵自问?观察衣服的污渍代表了观察自己的品德是否洁净,心地是否纯洁。通常女子回娘家穿新衣服,是要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内心就是对美的追求。洗去衣服污渍,反映了后妃对心性纯洁的要求,对完美品德的追求。

归,是回娘家。宁,是心安。归宁,女子出嫁到外,父母有所牵挂,能否安住,能否幸福,只有看到了完善的品德,才知道可以安在善道,才能放心。归宁是回娘家省亲,是让父母心安。后人或以此诗的词义来定义归宁为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

本诗反映了后妃之德的恢弘广大。《诗经》的伟大,在于看似描述普通事物,却是体现出最符合自然天性的品德,她体现出做什么事情才能符合生命存在的最合理性;揭示在一定事务面前通常会展示的品性;哪些品性和行为是善,哪些是不善;其描述是探本求根的原德,适用于整个国家所有子民,适用于数千年以来乃至将来人类的生存发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