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狄更斯与批判现实主义 | 《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与批判现实主义 | 《大卫·科波菲尔》

时间:2023-03-21 22:11:23

相关推荐

狄更斯与批判现实主义  |  《大卫·科波菲尔》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林语 千寻

林渊的文学课堂解读经典,伴你成长

-----

-----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我对狄更斯的了解,最早来源于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狄更斯后期作品《双城记》中卷首语。要解读这句话,有必要把原话的全文列举出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这段话每一句都互相对立。因为那个时代就是这样互相对立的。不管是贫富差距,地位悬殊还是灵魂优劣。当然,这种人生的矛盾是永恒的,在今天亦是如此。对很多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人来说,今天是最好的时代。但是对落后国家贫民窟的人来说,今天也许是最坏的时代。今天,通讯技术的发达带来海量的信息,让人们越来越聪明。但同时,各种各样的舆论也在控制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偏激。今天,人们普遍信奉科技和金钱。但是,人们同样害怕它们,怀疑它们。就这样,光明和黑暗交织,春天和冬天共存。有的人拥有一切,有的人一无所有。有的人在通往天堂的路上,有的人在陷入地狱的深渊。假设人生是这样的一副画,那么,只有批判现实主义能够尽量准确地把它勾勒下来。当我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们能清晰看到那富丽堂皇的街区,看到那破败荒凉的贫民窟,看到这中间不断游离的灰色人群。具体到每一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具体到画里每一个人的身影,具体到他们脸上的表情。狄更斯就是这样的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通过他,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原本看不到的时代和画面,也可以印证我们这个时代。

正文

一、狄更斯与批判现实主义狄更斯并不是我特别喜爱的作家。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派别,同样是批判现实主义,我就很喜欢托尔斯泰,虽然我也不得不承认,批判现实主义的书读起来是比较难受的。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叙述风格,所以也会受不同的读者喜爱。狄更斯的叙事风格我不是特别喜欢,这跟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性无关。叙事风格其实就是作者什么时候给读者展现什么画面,用什么样的文字。在狄更斯的作品中,过多的场景描写拖慢了情节的发展。这是现实主义小说的通病,因为他们需要描摹出那个时代的画卷。但是文字描写的场景毕竟是抽象的,我们不能完全根据文字描写去想象19世纪的英国伦敦的原貌。如果是用电影,几个镜头就可以生动,细致地体现出来。一个长镜头,我们能看到雾霾下的伦敦,阴冷,潮湿。人们步履匆匆,富人坐着马车出行,路上有乞丐,流浪汉,小偷。还有各行各业的人在做着自己的事。这个画面如果用文字去写,得写好几页。很多时候,故事开头为了交代人物背景,就这么写好几页,让人看得昏昏欲睡。但我想说的却不是开头,而是在书中的各个地方都有着大量的场景描写。这是因为批判现实主义特别需要放大外部环境去展现故事的矛盾。另外,这类型的书都有着大量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故事。作家把他们有机地串联起来。串联得好的,当然就是佳作。这也是伟大作家的根本体现。但是,人物太多,会冲淡主角的魅力。也使得读者的代入感不够强烈。事实上,我觉得这类小说的主角其实也并不是某个人,而是时代。好比鲁迅的《阿Q正传》,阿Q并不是主角,那个时代才是。当然,今天要讲的《大卫科波菲尔》并不全然如此,但是大卫的光芒也被爱丽丝掩盖了。最后一点,是狄更斯在叙述的时候,让你感觉他始终存在。一部最优秀的小说,作者的影子最好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有些像是自然主义风格,但是并不全是。自然主义是作者没有立场,只是客观描述。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者都是有立场的,比如狄更斯一直坚持惩恶扬善。早期的狄更斯在批判现实的时候有些流于表面,抨击的只是一些浮在水面的社会不公,书中有很多有爱心的富人。到了后期,这样的富人少了很多。故事的矛盾更加尖锐,结局也残酷得多。狄更斯在表现人物的时候,有较为强烈的个人倾向。批判现实主义一般在批判上都是不余遗力的,但是很多坏人之所以坏,是时代的因素。坏人值得同情,才能彰显时代的悲剧。而狄更斯的人物形象一般比较单一,我们知道这是为了故事的对立性。但是在叙事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态度,这种态度有时候干扰了读者的独立判断。当然,批判现实主义的书大都如此,既然带有批判二字,加入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另外,揭露现实的书也并不是都是批判现实主义。《悲催世界》就是用浪漫主义写法来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的书。总的来说,喜欢与否都是个人的事,并不影响作品本身的价值。说完了狄更斯与他的叙述风格,接下来要简单介绍下他的《大卫科波菲尔》。

二、《大卫·科波菲尔》《大卫科波菲尔》被狄更斯称为自己的宠儿,是狄更斯中期的书。这个时候的狄更斯比《雾都孤儿》时深刻,比《双城记》时要仁慈。《雾都孤儿》讲的是一个富家私生子在孤儿院长大,历经无数艰难,最后查明身世,收获幸福的故事。这个故事惩恶扬善,大部分人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双城记》就惨烈得多,背景是法国大革命,讲的是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无数的人牺牲,主角饱受艰辛,仇恨蒙蔽了民众的眼睛。《双城记》是狄更斯后期的作品,非常的深刻。虽然极致展现了社会的残酷,但还是坚信仁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只不过,这种仁爱不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上升到对众生的关怀。而《科波菲尔》正处于两者之间。没那么天真,也没那么残酷。

《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不过并不是自传体小说,只不过书中很多情节跟作者的经历相似。主角跟作者都从小饱尝艰辛,很小就开始在社会上混迹,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行业。《大卫科波菲尔》可以看作我们成长史上的一段必要历程。我们会失去懵懂的初恋,会有关爱我们的人,也会有迫害我们的人,会看错人,也会误解人。然后我们在人生的浅滩上着陆,我们曾迷失方向,曾在风暴中挣扎,也看见过灯塔,听过大海的歌唱。最终,命运没有毁灭我们,而是塑造了我们。大卫还未出生,父亲就去世了。不论身处哪个年代,这都是对孩子影响至深的事情。大卫父亲生前选中的房子,旁边的树林里据说栖息着许多乌鸦。但这只是一个幻想。从未有人看到过乌鸦。但是乌鸦的不吉预兆已经笼罩。大卫不幸的根源在于父亲的去世,事实上,这也是无数人不幸的根源。他的姨奶奶前来看他,发现他是一个男孩就离开了(姨奶奶不喜欢男孩)。在他前几年的生命中,生活还是幸福的,因为有一个疼爱他的母亲和一个忠心的乳母裴果提。但是人生总是无常的。母亲的改嫁改变了一切。大卫母亲是一个虽然漂亮但是天真无知的女人,她没有发现她再嫁的人只是贪图她的财富。继父的入主对于大卫来说是一场噩梦。从此他的生活充满了冰冷和暴力。母亲虽爱他,但是不敢公然反抗他的继父。这也给母亲带来了内心的伤痛。这种心里的伤痛加重了身体上的病症。随着母亲的病逝,大卫彻底告别了以前的生活。他被继父送去做童工,每天过着沉重、压抑、冰冷、庸碌的痛苦生活。爱他的母亲去世,爱他的乳母也嫁人离开。大卫在这世上再没有亲人。这种痛苦的生活要么把人摧毁,要么给人力量去挣脱。在两者之间,只是无尽的沉沦。需要改变。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启迪,穷则思变。当你陷入困境,你就要选择改变。

大卫想到了他的姨奶奶。他别无选择,只能去投奔她。前路艰险,未来充满了迷雾。但是他还是选择出发。一路上,自然是风餐露宿,身上的一点点钱也被人抢了。但是,黎明总是在至暗时刻之后来临。姨奶奶收养了大卫。这个充满怪癖的老婆婆其实内心善良。她的怪癖也许只是她对抗世界的工具。故事的最后,我们知道,她有一个游手好闲的前夫,经常不定时地找她要钱。她本没有义务再给这个人钱,但出于过去的情义还是尽可能地施予周济。不然她的前夫早就死在街头了。这种善良是狄更斯一生都推崇的。这种善良的背后需要怎样一种勇气和力量啊!当这个世界丑态丛生,当这个世界让你遍体鳞伤。你还懂得自爱,还坚持爱别人。看到这儿,我充分地理解了姨奶奶的怪癖。怪癖只是她独特的生活方式,是对这个世界的抗议,也是保护自己的鳞片。让恶人都退散,才有能力去帮助好人。大卫不幸的童年在姨奶奶这儿获得了解救。接着是成年后的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他跟我们所有人一样,都错误地结交了一些朋友。其中一个叫斯蒂福的青年,特别受他的崇拜。不得不说,大卫对斯蒂福的喜爱和崇拜源于他自身的缺失,他内心渴望拥有像斯蒂福这样的贵族气息。这样的偏见使得他对斯蒂福真正的品行视而不见。夸夸其谈,自恋,轻浮随意这些缺陷被斯蒂福本人的风度,地位和外形所掩盖。人们自然而然地忽视这些问题,甚至觉得上层人物的这些缺点有时候都不是缺点。而如果一个普通青年犯这样的错误的话就是大罪。这在今天依然如此。大卫错误地结交斯蒂福,或者我们错误地结交朋友。都源于我们对于自身的不满和盲目的崇拜。我们看中了对方身上的非自然属性,以结交这样的朋友为荣。这本身也是一种虚荣。斯蒂福最后拐跑了大卫童年的女伴艾米丽。艾米丽是大卫乳母哥哥的养女。这场悲剧毁了艾米丽和她的家庭,也摧毁了真正爱她的未婚夫哈姆。故事的最后,斯蒂福死于风暴,而哈姆为了救他也死于海中。这就是人生。斯蒂福抛弃了艾米丽,但也罪不当死。哈姆为了救人而死,但这个人却是他悲剧的源头。狄更斯通过斯蒂福的死来表明态度,然后用哈姆的死来渲染人生的悲剧。我想说人生没有那么多巧合,但是人生也确实是不讲理的。哈姆想娶艾米丽,忽略了艾米丽本身的美丽与优秀。为了逃离宿命,渔夫的女儿选择了私奔。她本没有见过世面,被斯蒂福诱拐情有可原。哈姆追求不属于自己的幸福,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所以,对自我的认识,才是人必须的。当然,这中间充斥着各种偶然,也让人难以捉摸。

1


尾声

大卫年幼时想娶艾米丽,但那只是少年的情愫。现实中当然很多时候就不了了之了。长大后,他爱上了朵拉。朵拉跟他的母亲惊人的相似——她们都是蜡娃娃。都美丽天真但不谙世事。不过,这次,姨奶奶没有像讨厌大卫母亲一样讨厌朵拉。世事轮回,人们已经吸取了教训。但是朵拉并不是大卫的理想爱人。他的理想爱人一直是爱丽丝(另一个女主角,非艾米丽),只是他却浑然不知。这种对美的追求,似乎也源于人们内心的某些渴望。他曾经失去母亲,所以他更愿意找一个跟母亲特质相似的妻子。他确实爱朵拉,但是这种爱是虚无缥缈的。并且注定不能长存。这也是人生烦恼的根源。我们追求的,往往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朵拉最终病逝,成全了大卫和爱丽丝。这种戏剧性的转变只是作者想要借此表达的人生主题。现实生活中,多少人迷失在青春欢畅的时辰,失去了自己内心那虔诚的灵魂。《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讲的东西有很多,但是我想讲的已经讲完了。剩下的,就留给诸君去看吧。

下期预告:

莫奈与印象派


往期回顾:

聊斋志异|儿时的玄幻大片,成人的魔幻现实

梁祝|此心不悔,天地何违

神话 | 人和神的非零和博弈

end

喜欢,就点一个在看 林语千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