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诗意的年代并未远去

诗意的年代并未远去

时间:2020-11-30 02:47:35

相关推荐

诗意的年代并未远去

圣人以诗歌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与豪杰而后期之圣贤...

——王夫之《俟解》

... ...

01

开始

世纪末来临之前大家都在致敬

1998年,那位拍《外婆桥》,《赵先生》的吕乐,找到很多人印象中只有插科打诨,搞笑俏皮的刘仪伟编一个剧本。立意明确:“我们都爱文学,但很多文学杂志都不好卖了,严肃文学的销量远不如那些乱七八糟的书,赶在世纪末前,我们来做一部向文学致敬的电影。”俩人一拍即合。同时吕乐致电那位半仙儿阿城:“明年这时候你得从美国回来,我们拍一个电影。”刘仪伟做制片,从一个空调公司拉到150万赞助,挂北京紫荆影城厂厂标。找来主演王志文和王彤,请到当时中青年作家的半壁江山,低调齐聚成都。开启了一部形式结构巧妙,纪实与虚构相互糅合的独立电影之旅。

开拍前,大家除了围桌开笔会其他一概不知。吕乐给了每人一张纸,其上有三问:这个时代还有没有诗意;对眼下媒体包括电影,电视的看法。至此,众人恍然,终知所来之目的。

两台摄影机前,作家们就“什么是诗意,这个年代还有没有诗意”,畅聊三日,因年龄背景学识风格和认知的不同,莫衷一是,各抒己见。且无剧本限制,带着停顿与思考,谈到兴起,渐将诗意按压在自我之下。但发言皆有可取之处,引人深思。也让观众得睹这些深居简出的作家们的庐山真面目。

电影名曾用《诗意的年代》,后易名《小说》,惜未过审。

02

记录

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阿城: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儒雅冷静,出场便如一尊慈悲佛在那里,有一种自我观照。从古代祭祀,宴饮中的诗言志,歌永言讲起。古今对比,中西互论,引出诗意的概念。言明中国诗贵在意象,超脱因果关系,忽略时间观念。而西方文明,受基督教文化影响,存在最终审判,时间观念和中国不同,诗意也不同。

清末,西学东进,国人惊慌,因此产生了后来的追赶意识。共产和马列主义都是一个有始有终,持续发展的概念,而中国古典诗歌无所谓始和终,最重要可贵是当下的一刹那。现代诗看似没落,实际上是旧体诗已无法承载新意象,现代小说取代了古体诗,是载体的悄然迁移。抛开道德的善恶好坏,当代任何生活都会产生诗意。诗意无形,由承载她的东西决定。无需旁征博引,一段话就把诗的前世今生都阐明了,依旧猛料十足。

诗句之间有一种再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升起来了,即是(诗意)

林白:别人怎么说不用管,自己感觉到的才是诗意。诗意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愤怒惆怅壮志难酬也都是,跟时代政治学术无关。

徐星:陶渊明出世般的桃花源生活,在当今世界无法实现。现代人也很难产生他那种诗意。坦言自己爱钱,没钱什么也别追求。

陈村:谈论诗意,其实是文人酸腐的表现。人过的就是破碎混乱的生活。写作从现实角度感官享受出发,不是愁眉苦脸讲大道理。人就一次生命,不用总是想很深刻深邃的问题,我们只能从身边可看可触中找到愉悦自己的东西,那样生活就会很愉快。我们不愉快就因为不能做很多事情,人人都有当上帝的欲望,不论是支配他人还是创造什么,人被这些折磨着。如果抛开这些,人就会真正愉悦。

须兰:诗意是一种日常。饭有饭的滋味,茶有茶的滋味,但茶饭是到底是什么滋味,又说不出来,无以名说就是诗意。

赵玫:世俗生活中自然会有触动心灵的东西,精神享受那就是诗意。需要自我去塑造,但不拘泥于何时何地和谁在一起。悲剧性和毁灭性也都有诗意存在。伍尔夫夫人和勃朗特姐妹的状态就是最理想的诗意生活。

方方:现实就是打油诗,诗意在回忆中才能感受到。但因人而异,看每个人的现实际遇和精神需求。

丁天:曾经想过一种自由,愉快,无用的生活。后来感觉没钱就没自由没诗意,先有物质生活再说。现在没车,有辆车就挺诗意,能开就行。现在没房,有套房也挺诗意,不用多好。文学艺术只是生活的副产品。能挣到钱绝不回头,写作属于爱好。看似俗气,其实是似浅实深。

王朔:人如其文,痞气臭贫,但也是生动活泼,犹如金刚怒目的菩萨。说物质带来的快感并不比欣赏艺术带来的快感少和质量低。物质与诗意不该过分对立。年轻人沾沾自喜,所谓时髦,全世界都一样,唯独缺少个性。还是现在好,有了谈论个性和诗意的可能性,时代在进化,什么都可以是诗意。不必由大自然触动。

有时候他看垃圾堆觉得特别好看,里头什么都有,色彩斑斓。为人拘束就没有诗意了,还是自个儿玩吧。先做好俗人,年轻时做参与者,以后老了和任何人没利害关系了,再当纯粹的观赏者。人得沉沦到底,甚至被斥为不道德,颓废到底才能见真诗意。

马原:诗意是个人化的自由渴望和不切实际的梦想。为之追求的过程就是诗意,得到了即消失。无用之美滋养诗意。世界上只有两种状态,能解析的即理性的,没有诗意。无法解析的即无用之美,如艺术宗教文字等等,都是诗意。属于一种具象的诗意观点。马原很实在,像个温厚的大哥。

绵绵:有人的地方就有诗意。诗意可以被创造,却非寻得。诗意需要简单。

余华,只出现一个镜头,也许正是这种不谈而谈的朦胧,才是他认为的诗意。

03

剧情

他们的对手戏应该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请作家聊诗意,而非诗人。吕乐说作家能更好的进行阐述,也许这样正契合了电影内容的文学性。笔会作为引子,让镜头偶尔溜出来,变成另一种风景:笔会接待王彤在酒店偶遇大学时期的恋人王志文,猝不及防的邂逅重逢让两人有些恍惚。吃饭喝酒,彼此寒暄,共话分别后的生活。现实和回忆交错,往昔共同经历的一一浮现:毕业时,学校在废弃的游泳池举办了一场篝火联谊会,王志文在干涸的泳池中唱歌跳舞念自己写的诗,喝醉了在里面高兴的奔跑。王彤第一次注意到他,不是因为文艺气质,而是觉得他跑来跑去特别有趣。他们又来到那个有趣的地方——废弃的游泳池。“你能为我再跑一次吗”?王彤试探的问王志文,他有些尴尬的答应了。在跑的过程中,王彤开心的笑着。恍惚间好像又看到了当年影像,看到曾经喜欢的人为自己做一些傻事,也想象着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虽然剧情俗套,话痨如《爱在黎明破晓前》。但二王在宾馆相拥道别的那场戏中,王彤太惊艳了。她笑着哭起来复杂情绪的精湛演技,绝对是教科书般的存在。

04

结局

那股不断探索拍摄手法的劲儿如今已看不到了

故事理应在王彤坐车回家结束。出乎意料的是镜头切过来,作家们的轮番出现打散了电影结构。同时表达了各自心中的结局:是重温旧梦还是分道扬镳?是彼此认错还是互相祝福?任何事情都会发生,就看以前是欲的成分多还是情的成分多;什么也不会发生,尽剩下后悔了;最后一幕王彤搀扶着陈村,他说无论男女,都应该对对方好点,好不容易见面了,问一下对方,对方觉得怎么好,你就怎么做。

在真假难辨的双重语境下,笔会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是自由畅谈还是剧本对白,男女重逢是作家们集体创作来呈现诗意?还是别的什么,已难区分。就在似是而非,迷离惝恍中故事结束。也许模糊不明的状态才刚好贴合电影主题,正如它的英文名《TheObscure》——朦胧。

1999拍摄完成,才拿去参加威尼斯电影节,一直无法上映,其中原因姑且不谈。只说电影本身,吕乐的暧昧表达和叙事灵活一直被人称道。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他自己不做判断也不说服,只是呈现,让观众自由解读。人怎么看待诗意,看待自我身体里暗藏的人性和欲望。把一切交给大家,这是一种善意的提示和唤醒,很难得。

了,世纪末还会讨论诗意的作家们到如今,也许对诗意的看法又有不同,谁知道呢。欣慰的是,还能在电影中看到他们那时的音容样貌,就足够了。

05

最后

在我们身上,拥有着无限可能。

诗意是什么,她是美好。从道德层面而言,她可能是人类发展至今所能追求到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我们看待诗意,都从主观出发,难以给其一个客观定义,讨论本身也很矛盾。但诗意绝不是天天写诗读诗人的专利享受,也没有公式化的诗意生活。无论你是务实还是务虚。是追求人性神性,是富贵清贫,抑或自由忙碌,她都无处不在,属于每一个人。

至此,套用《甲方乙方》的一句台词:1999过去了,我很怀念它。但可以确信的是:我们当下的时代,才是最好的,更容易产生诗意和自由!

部分参考资料:1、电影《小说》2、《小说》映后对谈图片:来自网络*上文仅个人观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