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茶经述评》第047期│《茶经·七之事》述评(十一)

《茶经述评》第047期│《茶经·七之事》述评(十一)

时间:2018-06-20 22:43:33

相关推荐

《茶经述评》第047期│《茶经·七之事》述评(十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茶经·七之事》述评

文/吴觉农

选自:《茶经述评》茶的史料

第二章 《茶经·七之事》述评

第243-246页

三、茶的专门着作自《茶经》问世以后,历代刊行了不少茶叶专着,特别是在宋、明两代。兹将其中茶叶专着,择要加以介绍。(1)唐代温庭筠《采茶录》一卷(860年前后)。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长于诗赋,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新唐书·文苑传》有传。此书在北宋时即已佚失,现仅存有辨、嗜、易、苦、致五类六则,共计不足400字。其中“辨”类所说的李季卿请陆羽品评扬子南(零水)一则(已见《五之煮》之述评),与事实有出入。(2)唐代苏廙《十六汤品》一卷(约900年前后)。

苏廙事迹不详。所谓十六汤品,是说煎汤以老嫩来分的有三品;注汤以缓急来分的有三品;以贮汤的器来分的有五品;以煮汤的薪火来分的有五品。此书对于烹茶法虽略有叙述,但整个来说,只是一种游戏文章很少价值。(3)五代蜀毛文锡《茶谱》一卷(935年前后)。毛文锡字平珪,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人,曾在前蜀任翰林学士,后官至司徒。前蜀亡,降后唐。后又在后蜀做官,以小诗为后蜀国主所赏识。此书今已失传,从各省区地方志所引的《茶谱》来看,它所记述的,以有关今四川的茶产情况为多,其中内容有的很详备,可供参考。(4)宋代蔡襄《茶录》二卷(1049-1053)。蔡襄字君谟,莆田人。工书法,当时推为第一。官至端明殿学士,谥忠惠。《宋史》有传。此书全书不足800字,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汤、熁盏、点茶十条;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条。大都是论述烹试方法和所用器具的。

图 7-3 宋·蔡襄《茶录》(5)宋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一卷(1064年前后)。宋子安事迹不详。全书约3000多字,首为序论,次分总叙焙名、北苑(曾坑、石坑附)、壑源(叶源附)、佛岭、沙溪、茶名、采茶、茶病等八目。此书对建安诸焙的沿革及其所属各个茶园的位置和特点,叙述得很详细。“茶名”指出白叶茶、柑叶茶、早茶、细叶茶、稽茶、晚茶、丛茶等7种茶的区别,包括茶树和叶的性状与产地。“采茶”叙述采叶的时间和方法。“茶病”叙述采制方法和采制不合法就会怎样损害茶的品质。所论很切实。(6)宋代黄儒《品茶要录》一卷(1075年前后)。黄儒字道辅,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神宗熙宁六年(1073)进士。博学能文。全书约1900字。前有序论,后有后论各一篇,中分采造过时、白合盗叶、入杂、蒸不熟、过熟、焦釜、压黄、渍膏、伤焰、辨壑源沙溪等十目。此书主要是叙述茶叶的采制搀杂等弊病,辨别得很详细。

↓点击下图,进入孺澜小馆

更多精彩内容

请持续关注孺澜茗茶坊

下期精彩——《茶经·七之事》述评(十二)

期待与您相遇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孺澜小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