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400字范文 > 杨新华诗歌品读

杨新华诗歌品读

时间:2022-09-12 10:52:42

相关推荐

杨新华诗歌品读

杨新华诗歌品读

文/唐朝小雨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自古以来,乡愁一直就是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是一种浪漫主义情怀,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在时间的长河里,每一个人其实都在流浪。而乡愁,便是那只能把我们摆渡回故乡去的小船。工作之余,夜阑更深,只影孤灯,难免要想想父母,想想家乡,想想弯弯曲曲的小路,想想泥土飘香的田塍。把故乡放在心头,在心里永远为故乡留下一个角落,而且又把对故乡的魂牵梦绕诉诸文字,应该是一件多么甜蜜而美好的事情。

诗人杨新华的《我们这一群家雀》这一组诗,便是充满忧伤和漂泊感,具有浓厚乡愁情怀的十分有代表性的乡愁诗。诗人善于从农村生活的细微之处描述,抓住细节,往深层里去揭示,让你感觉到生活和生命的不可承受之痛。诗人的第一首诗《我们这一群家雀》,开头就亮明了土生土长的身份,我们是播撒在田里的种子,爹娘卯足了劲苦挣苦做,期盼我们都能成为茁壮的禾苗,可以在秋天水到渠成地颗颗饱满粒粒归仓。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可我们偏偏都长成了家雀,飞离了家乡,飞进了城里。而当我们感到疲惫不堪时飞回爹娘的怀抱,喝几碗苞米渣红豆稀饭,吃几块娘烙的花椒油烙饼,不得不再度飞往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继续熬心费力地与钢筋水泥较劲,我们已经明白自己根本就不是凤凰,却再也做不回家雀,更做不回土里生长的禾苗。读着这样的诗句,我想每一位读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都会被触动。家雀这个比喻真好。在所有的鸟类中,我最喜爱的是家雀,它不像燕子春来秋去,若即若离。它没有黄鹂八哥的巧舌如簧,花言巧语。鸟类中只有它最恋农家最接地气,是最依恋老百姓的一种鸟。试想,我们哪个人不是父母养大的家雀。即使生活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城市,天天与钢筋水泥较劲,我们永远也成不了凤凰。让人悲催的是不管走到哪里,从事何种职业,我们的根已深深地植在黄天厚土里。我们的骨子里是家雀,可我们“却再也做不回家雀,更做不回土里生长的禾苗”。结尾两句诗,让人感到了入木三分的疼痛和无奈。而在《爹娘把自己长成了庄稼》这首诗里,诗人有这样的描写:“我看到娘从油葵丛中站起,肤色跟油葵一样,身高跟油葵一样”。“我俯下身眯着眼透视密密麻麻的油葵,终于找到爹了,爹在拔草,爹比油葵低了好多,整个身子几乎贴在了地面。忽然有雨开始刷刷地下,爹没动娘也没动,爹娘就这样把自己长成了油葵,长成了庄稼”。这里,诗人用叙述、抒情的手法,塑造了父母辛劳朴实的形象,也是中国农民的形象。整首诗歌,语言凝重,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有着深刻的感染力和穿透力。让我联想到多年以前自己写给父亲的诗句:坐在城市的上午,父亲,听见你在农历深处的咳嗽声,我的心一阵一阵痉挛,真想让我的诗,陪着你咳嗽一声,让你稍稍,有那么一点轻松。种了一辈子庄稼的父母,最后把自己长成了庄稼,风吹日晒,雨打霜压,庄稼和父母的形象已浑然一体,密不可分,让我们酸涩,而又深深地感动。而在《十八担水》这首诗中,诗人这样写到:“娘一共挑了十八担水,娘七十二岁了,娘挑了十八担水之后的第五天,下雨了,我永远地记住了,我的娘今年七十二岁了”。一个接一个的数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紧逼,让人心里仿佛被撕裂开一道道滴血的伤口,禁不住潸然泪下。七十多岁,早已经该颐养天年,坐享清福了,可他们仍在汗滴禾下土,“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这就是中国农民与天奋斗,与命抗争的形象。我不知道对他们应该敬佩还是羞愧,应该崇敬还是自责。《准时守候》是这组诗里的最后一首,诗人以朴实的语言和准确的用词,从最平凡细微的,极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入手,让读者感受到了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场景的转换,表情的刻画,心理的铺垫,把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气氛一步步推向高潮,让读者品出了“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意境和韵味,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好的诗歌,一定是能让读者心灵产生共鸣的诗歌。只有打动了读者,才会得到读者的认可,这样的作品才有艺术价值。杨新华的四首诗,流淌着浓郁的乡情、乡愁,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里,诗人的乡愁已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乡愁,而是从那片土地上迁徙到远方的所有人的乡愁。虽然诗人选择的是家人的场景,但是替所有远离故土的儿女表达出了共同的心声,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极具代表性的缩影。“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正是由于心中刻骨铭心的爱,诗人的诗歌是走心的,有温度的,因而也是有活力有生命力的。

从诗人发到朋友圈的文章中,我看到过这样的文字:“我更倾心于安静的时刻,闻着淡淡的油墨味儿,轻抚那片笺片玉,让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随着我的血液流淌,使我的每一个细胞都喝足书香的滋味,让我的浑身上下都能溢出书香。

作者的这段话给出了读者明确的答案,一个浑身上下都能溢出书香的人,她的诗歌不好不香,岂不成了咄咄怪事!

而且,我看过诗人发表的不少散文,和她的诗写得一样好,一样香。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一读。

我们这一群家雀(外三首)

文/杨新华

我们是播撒在田里的种子

爹娘卯足了劲苦挣苦做

期盼我们都能成为茁壮的禾苗

可以在秋天水到渠成地颗颗饱满粒粒归仓

可我们偏偏都长成了家雀

还一个个把自己装扮成凤凰扑棱棱越过了山顶

去北京去天津去接近沙漠的银川的钢筋水泥里刨食

我飞得最近也在一百多里外的县城

钢筋水泥太密了密到难以自由呼吸

钢筋水泥太沉了沉到几近压弯腰背

钢筋水泥太硬了硬到长不出一点点绿意

稍不留心还会撞到头破血流

于是我们经常感到累

累到疲惫不堪时就飞回爹娘的怀抱

喝几碗苞米渣红豆稀饭

就着娘熬的大锅菜吃下娘烙的花椒油烙饼

挺直腰深呼吸接接地气

然后再度飞往灯红酒绿车水马龙

继续熬心费力地与钢筋水泥较劲

我们已经明白自己根本就不是凤凰

却再也做不回家雀

更做不回土里生长的禾苗

爹娘把自己长成了庄稼

早六点半出发

历时两小时

行程八十六公里

回到山清水秀的娘家

大门没锁

爹娘都不在家

婶婶说他们一整天大多都在外面

爹娘在隔河相望的两片地里种下的油葵快熟了

麻雀成群结队来抢食

爹娘就像勇敢而忠诚的卫士

不等天亮就向着他们的田园走去

麻雀再多也斗不过两位耄耋老人

中午的时候娘会回来做饭

然后再给爹送到地头

爹的腰已经弯成锐角

双腿发软无力

拄着拐棍也只能慢慢慢慢地碎步挪移

从家到地的一段不算太长的路竟是爹的恐惧

今天的饭是我送去的

我在河东的地头喊娘

娘脆生生地哎哎哎应着

我看到娘从油葵丛中站起来

肤色跟油葵一样

身高跟油葵一样

我在河西的地头喊爹

我听见爹的哎声

却看不到爹的身影

我俯下身眯着眼透视密密麻麻的油葵

终于找到爹了

爹在拔草

爹比油葵低了好多

整个身子几乎贴在了地面

今天是个阴天

忽然有雨开始刷刷地下

爹没动娘也没动

爹娘就这样把自己长成了油葵长成了庄稼

十八担水

萝卜苗出土后都长到一寸来高了

可它还没尝过水的滋味

天太旱了

旱到都想不起上一场雨是什么时候下的了

旱到水库里的水走到半路就耗没了

旱到上午八九点的时候

拧开水龙头却一滴水都没有

萝卜是娘种下的

娘还想在冬天的时候

把萝卜一袋一袋地装给天南海北的孩子们

娘想着我得先给萝卜苗喂点水

也许明天也许后天也许大后天雨就来了

这样它们就能接上了

娘拿出搁置好久的扁担和水桶

阳光很毒辣

暑气很蒸人

脚下的沙砾小路烫得简直能够烤熟鸡蛋

娘不知道她在掉汗

一点儿也不觉得热

娘一共挑了十八担水

我一直记不准娘的确切年龄

我只知道娘属鼠

我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地算了算

娘七十二岁了

娘挑了十八担水之后的第五天

下雨了

我永远地记住了而且再也不会忘

我的娘今年七十二岁了

准时守候

上次娘接到妹妹的电话是个星期六

妹妹跟娘说她要封闭学习

手机上交只允许周六跟家人联系

以后她会在每个周六晚八点给爹娘打电话

今天又是周六了

山里的信号不好老是时断时续

吃饭时娘就不停地看手机

爹一直在说话

他认为娘对他的话心不在焉都发火了

咣当一声把盘子扔出好远

娘没有理会咽下最后一口饭

拿起手机匆匆走到门外

槐树下有一处大约二三平米的小圈圈信号最好

娘就在那里不停地徘徊

没有电话娘就想是不是时间不对

但她不敢回去看表害怕万一错过了

她只是等

等过来一个乡亲就问问几点了

没有电话娘就想是不是没有信号

但她不敢往别处走唯恐别处信号更不好

她只在原地往北挪往南挪往西挪往东挪地转着圈圈

快九点了妹妹的电话才过来

妹妹说今天晚了才刚下课

觉得爹娘应该已经睡了本不想再打了

又不甘心只是试一试没想到接通了

没说几句话娘心里的一块石头却完完全全落地了

娘神清气爽哼着歌回到院里

爹还在原地坐着拧着脖子双手交替梆梆梆地敲桌子

像装满火药马上要炸的桶只差引火了

娘说我在等老二电话也接到了

她问你好让你保重

爹的药捻子立时收缩了两眼放出柔柔的光

急慌慌地问老二还说啥了没还说啥了没

爹和娘没有洗碗痴痴地坐在桌前聊了会孩子们

村里的路灯总是在七点亮十点灭

今天灭得也很准时

爹和娘依依不舍却步履轻盈地回屋

摸着黑躺下

爹和娘做的梦景象不同

但都有甜甜的味道

8月12日初稿

9月5日完稿

唐朝小雨:本名冯静辉,河北省平山县十里坪村人,河北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诗作散见于《诗刊》《星星》《绿风》《青年作家》《北京文学》《诗神》《河北文学》《飞天》《青春》《延河》《诗》《黄河诗报》《燕赵诗人》《巫山》《山东诗人》等数十家报刊。诗歌入选《中国当代实力诗人作品展》《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短诗200首》等多种年度选本。出版诗集《替春天说出》《月光开满村庄》等。

杨新华,女,1970年1月生,平山县人民法院法官,喜读书,爱笔耕,有书相伴,有文可作,乐在其中。

主办:平山县文艺评论家协会

总编:中山龙吟

本期编辑:关新

邮箱:psxwypl@

刊头题字:中国书法研究院戴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